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在《三国演义》中,将刘禅描写的极为不堪,甚至是略有贬意,后世更是认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有一个成语形容他,那就是乐不思蜀。难道刘禅真的是这样软弱无能,不堪大用吗?
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可以从两件事看出一点端倪。据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刘备遗诏中明确地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句话说的就是诸葛亮夸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才堪大用,皇位可以放心传给刘禅,这也就是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基本都十分相信刘禅的才华。
再来说说乐不思蜀,来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7a64e58685e5aeb9333‘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司马昭其人虽然没有其父的智慧,但是却是一个手段凶狠的人。试问,刘禅如果不装作昏庸蠢笨的样子,又怎么保全蜀国?一旦被司马昭认为刘禅是伪装的软弱蠢笨,他会不会对蜀国直接开火?若是开火,此时,内忧外患的蜀国又怎么能赢过强大的魏国?
所以,刘禅只能装作蠢笨,告诉司马昭:“此间乐,不知蜀也”。
刘禅不是不爱自己的国家,只是他清楚地知道,蜀国这样的状态是无法战胜魏国的。既然失败已成定局,又何苦做无谓的牺牲?又何苦让蜀国的百姓为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付出血的代价?
若不能装聋作哑,何以能安身立命?蜀国亡败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刘禅绝对不是一个昏庸无能,蠢笨如猪的帝王。而是一个大智若愚,看得清实事,放得下个人荣辱的有道之君。毕竟,我们都知道,皇帝这个位子,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刘禅一样看的开,放得下的。
“扶不起的阿斗”只是世人对失败者刘禅的过度评价,实际上刘禅还是具有相当的治世之才的。在蜀国实力虚弱,退回蜀地时他主张休养生息,强民富国就可以看的出刘禅还是具有分析问题的头脑。
而在诸葛亮坚持北伐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4,发动战争时,刘禅劝说无果之下,也是对诸葛亮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并没有因为意见相左,就扯诸葛亮的后腿。并且在诸葛亮死后,立刻停止了耗费国力的战争行动,开始了休养生息的阶段。
刘禅在对人方面也是放的下身位,愿意接纳人才。他前去迎接投降的夏侯霸时,由于夏侯霸的父亲是黄忠杀死的,于是放下身姿套近乎般的对夏侯霸说“我儿子还是你的外甥呢。”
无论是从刘禅的对人方面,还是从做事方面,都可以看得出他是具有相当的头脑,会分析问题,会处理问题的。并非世人所说的那般“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接班蜀国时期,蜀国的国力已经衰弱,无力再去争霸天下。而蜀国在刘禅的治理下,能够安然的渡过41年,期间朝内既没有权力争斗,也没有在民间发动大的战争,反而国力慢慢上升,民众有了稳定的生活。
这些就已经能够说明他的才能了。或许他并不是什么治理国家的不世之才,但是也绝对称不上“扶不起的阿斗”。
世人之所以这么评价他,主要还是个人认知不足,思想上有所偏见。以偏概全的整个否定掉了刘禅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