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苏轼经历四朝,分别是仁宗、神宗、哲宗、徽宗,他和父亲、弟弟即苏洵、苏辙同中进士。在仁宗时,他与王安石等人主张变法新复政,但由于仁宗年事已高、无锐利进取之心,遂压制不用。神宗期间,官职不大制不小,但神宗在位时间短,无所大为。哲宗时,开始时主张变法,他主张稳健变法,与王安石等人的大力变法所冲突,于是被外放。再加上王安石变法期间,地方在执行百的过程中矫正过往,同时又度错信奸佞,导致分歧越来越大,遂越贬越偏,直至海南儋州。在海南三年,徽宗上位,调回京城,苏轼死在回越州的船上,时年66.
不合时宜原指与时代潮流不合,而在苏轼的“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里则指苏轼既不赞同王安石的新法变革,又抨击旧党执政后的政治腐败,因此不容于新旧两党的局面。
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东坡有天下朝吃饭后,一边抚摩自己的肚皮,一边散步,问周围的侍女:“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一婢女回答说:“都是文章”。东坡表示不对。另一人说:“满肚子都是见识”东坡也认为不正确。)
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轮到朝云则回答:“您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称赞道:“懂我的只有朝云啊。”)
说苏轼满腹文章,或满腹聪明才智都各有道理,但苏轼之为苏轼,其在新旧两党当权时都受打击,确实因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因此苏轼才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
扩展资料
苏轼政见上的“不合时宜”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入朝为官,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神宗驾崩后,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复e5a48de588b67a64336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坡与朝云
对,是他的妾王朝云说的。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饭后在庭院知中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身边的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侍女答道道:“您腹中都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侍女说:“满腹都是见识。”苏东坡也摇摇头,到了王内朝云,她微笑道:“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捧腹大笑,赞道:“知我容者,唯有朝云也。”
要理抄解苏轼的“不合时宜”,就要理解什么是“合时宜”。 “合时宜”,就是会讨个巧儿,卖个乖,结合袭具体的社会条件,灵活地顺应大多数人的意思,对上面的政策要巧妙地阳奉阴违,对下面的小动作要抓大放小,得过百且过。这是“合时宜”。 苏轼是个大儒,他不想这样糊涂,他总要把事情想明白了,按照度最正确的去做,有时候就免不了不合群,好处他捞不到,危险他避不开。苏轼在政治舞台上的几次失意,确实是因为如此。他问总是坚持自己的政见,而在政治斗争中被强大的政敌所打击。所以王答朝云说苏轼是“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