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有啊。
萧平实(一九四四(甲申)年生于台湾中部小镇)推崇此法。有《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 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上下册)、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
辨正、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禅净圆融、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 (第一辑)、真实如来藏、宗门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辑)、楞伽经详解第
一辑、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等书问世。
萧居士介绍无相念佛时说:
行者此时若在路上行走,则见狗是佛、见人亦是佛。眼根所见莫非忆佛之念,而无佛号、声音、形像。或于日常生活中,闻
一切音声,亦莫非忆佛之念,心中亦无佛号之音声。佛说阿弥陀经所述“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即是
此也。吾人在此五浊堪忍世界,虽无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但因能依念佛圆通法门善巧修持,到此地步时,闻一切喧嚣之音声,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无非
忆佛之念。
行者修行至此地步,法喜之觉受达于顶点。若极精进之人,于六周内修习到此地步,则法喜极强烈,乃至踊跃不已。逢人普
劝修习此一法门:慈悲心起,普愿人人皆能由此法门得入唯心净土或往生诸佛净土。自知必能于临命终时往生极乐,毫无犹疑。心中极为笃定踏实,不同一般学佛者
之心中傍徨、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2不能得力。行者若原本参禅,此时已具备参话头及思惟观之能力,无门之门就在眼前;心大欢喜,便发善愿:愿一切佛子俱得由此无相念佛法门、亲见
无门之门。
1 无相念佛是正法!复
2 自己可以仔细反复的阅读《无相念佛》,并且对照《楞严经》原文进行理解。制不难发现“无相念佛”这个法百门是复合经典、复合佛说的。
3 本人已经练习“无相度念佛”法门两年,有很多功德的受用!很感恩善知识 !
师兄法安!
善知识所著《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讲得很透彻。师兄的问题,应当在书中寻求答案,若在网上找人问,可能会有所偏差。因此劝请师兄还是回归于善知识著作,努力研读。
以下是末学个人对此问题的理解,不足为凭,仅供参考:
无相念佛来源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此章与《阿弥陀经》所说“持佛名号”不同,通篇讲“忆”讲“念”,不说“持名”。即念佛之时,无有文字、声音、佛之形象、净土之庄严等等。这样怎么能念佛呢?举例如下:写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翻过来,此时,文字当然不现,但是却明知纸下是什么?再举一例:大学第一学期,思念父母家乡,极为强烈,却不会时时口念父母名号以及家乡景物;也不会“心念心听”、“字字明了”。以上可初步知道“忆佛念佛”、“无念而念”为何物。更为殊胜之处在于:如上之“无相念佛”、“无念而念”不仅能符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之:“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能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还能学会禅宗千古之谜“参话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63头”!
虚云老和尚开示:“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
比如阿弥陀佛是句话,四个字只要在脑中闪现,已是话尾;这样,怎么“照顾话头”呢?这就要“定”的功夫了!“阿弥陀佛”四字还未出来,却知道自己所看的话头真真切切就是这四个字。犹如大鱼即将浮出水面,未见其形你就知道;
功夫不够时,让它在水中待一两秒再浮出(此时,四字全现)。日久之后,看住它,不让出水而知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乃至所看的话,念头一提起,都在话头上,永不落话尾;如是则“看话头”功夫成就!
以上可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正是“禅净双修”“以净入禅”之殊胜法门;若是长久修习,此生开悟不是妄想,悟后若是发愿往生,必得“上品上生”
“无相念佛”成就之后,可以时时处处做到“心中有佛”、“无念而念”、“净念相继”;此后,若有疑情,则可转为“体究念佛”(念佛是谁?);这样,就可能成就“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念佛法门而得开悟后,就是“实相念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此时念的是“法身佛”,通达念佛法门,成就“念佛圆通”。
============================================
至于师兄提到的问题,末学以为还是福德不足的原因。福德深厚的人,各种障碍较少,各种逆缘也较少,乃至能亲随善知识修学。福德欠缺的人,往往很难得闻正法,或者闻之不信,信而难行,行而难见成效。因此,师兄应遵从诸佛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积累福德资粮。具体来说,发愿“尽未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提心),是修学正法的基础。同时皈依三宝,并持戒以摄心,以减轻各种习气。以皈依发心之功德,求佛哀愍护持,以便得入佛教正法。其次,常修忏悔是减轻罪障的有效方法,以罪障较轻之故,方便修学善法。
南无常住十方三宝
参禅关乎法身慧命的出生,抄这固然重要,但是平常的睡眠也很重要,若不照顾色身,不能维持长久,参禅是无法有收获的袭,因为证悟是很困难的。而且,长期精神不济,又如何百能悟得真实心如来度藏呢?所以您应该维持着话头,轻轻挂着疑情来参,但是您既不在同修会中,就必须有长期参究的打算,所以照顾问色身的正常维持,就显答得很重要了!(摘自《正觉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