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指发财致富的人不讲仁慈,心地善良的人不会发财致富。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译文:阳虎曾说:‘要发财就顾不上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每五十亩地,赋税采用‘贡’法;商朝每七十亩地,赋税采用‘助’法;周朝每一百亩地,赋税采用‘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引用阳虎的话:“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636f7079e79fa5e98193334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是鲁国季氏的家臣,曾经专季氏之权。他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思是富人好“聚”于是不仁,仁人好“散”所以不富。富人与仁人志向不同,所以喜好不同。阳虎有宠于季氏,专政鲁国,是求富,他所言此句,重在富,而孟子引此句,却是重在仁。
《论语·颜渊》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时的回答。他认为,只要百姓用度足够了,君王便没有什么不足,反之,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君王即使再富也不能算“贤君”。孟子此处的用意,与孔子弟子有若的用法是一致的。
在《孟子》此篇中,此言是滕文公问“为国”,即如何治理国家,孟子的回答,是希望滕文公能够做一个明君、仁人,仁人不为罔民之政,不为富而为仁,是其仁政思想的体现。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与孔子所言“足食,足兵,民信”是一样的,孔子所言治国三者,并没有涉及君主自身所求,都是以民为本,这也是孟子对于孔子的继承。
孟子讲仁政,最为重视的是从人的内心进行引导,他引用前人的言语,正是让滕文公做一个比较。阳虎专政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孟子以此来说滕文公,正是希望他能够做一个仁人。孟子在这一章的最后讲道:“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在实际上勉力行之,这才是孟子所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有道理。
这话是春百秋末年鲁国枭雄阳虎说的,不是孔子说的。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据说中国人穷度日子过惯了,破罐子破摔,所以在有些人心里,“仇富”情结便油然而生。冤有头,债有主,“仇富”情结谁先结?“阳虎曰:为富不问仁矣,为仁不富矣”,早被孟子记录在案(《孟子·滕文公上》)。当了富人就当不了善人?当了善人就当不成答富人?环顾现实,不得不承认阳虎还真是个预言家。因为国内的富豪还没有谁肯率先打破这一怪圈,财富榜与慈善榜总是内各榜各的,无法合二为一。本土富豪容聚财之道不管真懂假懂,毕竟财富在手,胜者为王。但说起“散财之道”,比起外面的一些富豪,那可真是望尘莫及的。
为富不仁
释义:为:做,引伸为谋求百。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度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问。”
造句:自古道“为富不仁”。(清·陈忱答《水浒后传》第二回)
用法:主谓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富不仁者就是为了发财致属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心肠的人
“为富是否仁”与“为仁是否富”这两种观点自古争论不休,没有统一的结论。
孟子在《滕文公上》有载:“阳虎曰:‘为富不仁矣!’zhidao”清陈忱《水浒后传》亦载:“自古道:‘为富不仁。’”而其本意俱为,人富则不行仁义。但究其根源,也不过有四:其一,富财多获于“贪”。以唐邵谒《春日有感》“但言贫者挫,不言富者贪”及元张国宾《合汗衫》中“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可为证,贪乃富者本性,是富之来源。其二,富人多行不义。《左传回·定公十三年》有载“富而不骄者鲜”,并且富人间比奢斗阔,炫耀、挥霍钱财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三,富者骄奢淫逸多。王符的“富贵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及老子的“富贵而答骄,自遗其咎”俱可明晰富贵、骄奢联系之必然。其四,富贵不如贫者之履道,也即富者面对国计民生中的艰难困苦,无动于衷,仍继续巧取豪夺,趁火打劫,甚者包揽词讼,扰乱司法程序……上述种种,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为富不仁”这种观点的辩论由来已久。
而在认定“为富不仁”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