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读音】bù shī
【释百义】不识,指不知道,不认识。
【出处】语出《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白话文:不认识不知道,顺从皇帝的准则
【例句】度
1、他有眼不识泰山,竟把县长错当成老工人。
2、对站在面前的文学巨匠,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扩展回资料:
反义词:认识
【读音】rèn shi
【释义】
1.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我~他。他不~这种草药。
2.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答反映:感性~。理性~。
【例句】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
“诸”在文言文中有这些意思:
1、形容词,众;各个。如“诸位”(各位)
2、代词,相当于“之”(它知)。如《孟子·公孙丑》:“王如改诸,则心反予道。”“改诸”就是“改之”。
3、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两个字。如《论语·卫灵公》:“君子求内诸己。”等于“君子求之于己。”
4、代词兼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如《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容诸?”等于“不识有之乎? ”
现代汉语有“甭”这个字,也是“不用”的兼词,是由于读快了出现的“合音”。
众
《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②兼词,用于句中百,相当于“之于”。《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度晤言一室之内。”
③兼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版诸?”
④<代>相当于“之”。《孟子·公孙丑》:“王权如改诸,则心反予。”
不是通假字,仍旧读shí
意思是: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