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推理错误,原因如下:
【不满足A一定不得结果B】;不代表【满足A,一定得结果B】;
满足A只能说明,不会【一定不得结果B】;(即入了虎穴,不会一定不得虎子)
所以只是【有可能得结果B】;(即有可能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成语名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汉语拼音】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 【英文翻译】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成语解释】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原指不亲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现也比喻不经过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 【字词解释】焉:怎么。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分句。 【近义词】亲临其境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安知非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反义词】胆小如鼠 是非曲直 【拼音】shì fēi qū zhí 【出处】汉·王充《论衡·说日篇》:“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释义】曲(念一声):无理。直:有理。事情的对错、有理或无理。指对事理的评断。 【例句】人心是杆秤,是非曲直自有公理。 【用处】多对发生争论的双方谁对谁错而言。 是可忍,孰不可忍 发音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释义 是:是(这个)可忍,孰(哪个)不可忍 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示例 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3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是可忍,孰不可忍?(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比喻不冒危险来,就难以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艰苦的实践,就难以取得真知。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源。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4]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百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他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度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知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3]
鄯善王明白真道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