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原文】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居:坐。
(2)愚:受人愚弄。
(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4)贼:害。
(5)绞: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ěr,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5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原文】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
【注释】
(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
(2)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原文】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原文】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注释】
(1)色厉内荏:厉,威严,荏,虚弱。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
(2)窬:音yú,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抄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ěr):近。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已乎。」女,同汝。为,袭当学习讲。孔子问他的儿子伯鱼:「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诗经有十五国风,首为周南的诗,计有关雎等十一篇,次为召南的诗,计有鹊巢等十四篇,然后是其它诸国之风。据毛诗序及注疏说,周是周公,召是召公,南是周召二公所分得的采邑,其地在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即今陕西zhidao岐山以南,称为南国,二公将文王的教化自北方施行到南方,在这南方二地采得的诗,分别名称为周南、召南。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墙面,是面墙的倒装语,人若不学周南、召南,他就好像面正对墙而立,眼睛被墙障碍,无所见识,不能办事。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选自《论语·阳货》,原文如下:
子谓伯鱼曰: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3“女为《周南》、 《召南》矣乎?人而不为 《周南》、 《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扩展资料:
《论语·阳货篇》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作者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阳货篇》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原文: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注释:
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
2、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出处:《论语·阳货篇》——战国·孔子及其弟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2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阳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