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赏析: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 不屑之教,是亦教之。 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过,孔子正是采取这种“不屑之教”的 老手。 除了《论语阳货》所记载他对孺悲的态度是典型的“不屑之教”而外,他教育宰予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所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 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启发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了的,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 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教亦多术》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我最讨厌写作文了,对孟子的书没有读过,所以对上一句话所谓的分段正确与否不得而知。但是孟子做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么思想离孔子不会偏离多少。那么我可以提几个点望参考。中国课本上翻译成: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以亚圣能说出这种狗屁不通的话?孔子所说:有教无类。无类就是不相,不相就是对于各种派别或者知识等等不以一种权威的眼光来看待他。 如此一说我不屑于教导他,这和他师孔子想法完全相反啊。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庶”,不单单指“人口众多、人丁兴旺”,关键还指各种人以及社会生存形态的多样性,也就是“不同”。 富”,不单单指“增加财富,经济富裕”是综合的,包括财富、人的素质等等。“教”,必须在“富”的基础上,不同程度的“富”对应着不同程度的“教”。这个教在古代具有“教育、政令、法令、政教、教令、宗旨、学说或学派、宗教”等含义,用现代术语,这个“教”包括了整个上层建筑领域,也可以用文明这个字来形容,教含有人不知,而不愠中"知"的意思。知,就是智慧,什么智慧,就是孔子说的圣人之道。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予:给予,赐予。之教应该是教之。不屑,指轻视,轻视前面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3圣人之道,是指不知的人。 那么翻译成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很多方法(这样翻译符合孔子认为的社会的多样性,以不同而成其大同),给予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教导。 “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这里已同以字,依靠的意思 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导那些不知的人是社会能向前面发展的依靠啊 (从这个意思来理解就和孔子的人本位思想,没有人,就没有所谓的社会,没有知的人那么社会不能向前发展) 儒家一直以大同社会为目标,什么是大同社会 ,贫而谄,富而骄 是人不知的社会,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是人不愠的社会, 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就是大同社会,也就跟共产主义社会差不多。 要理解 孟子或者孔子的话 首先得站在他们的高度。另外我发现很多人对 天地君亲师 中的 君有误解。 相信读过论语的都知道“不亦君子乎 " 君不是国君的意思 乃君子也,能被孔子称为君子的,那也是圣人级别的。 个人见解 不喜勿喷
这句话是《孟子》<教亦多术>中的一句话,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译文:
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