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不一定的啊.~有人只是耳聋~有人只是口哑~~还有人双向都有的..~~~
聋儿听不到外界优美的旋律,听不到家人的呼唤,只能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独自承受听障带来的痛苦…
我国仅0~7岁的聋儿就有80多万,而且以每年2~4万名的速度递增,因聋致哑的约占聋哑人总数的95%以上,开发聋儿听觉潜力,使聋儿开口说话成为一项刻不容缓而又艰巨的任务。
失去听力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9,听不到声音,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中,便会丧失学习语言的机会,无法听话、无法学会说话,成为聋哑人。检查他们的发音器官,语言中枢一般都是正常的。因此聋哑人是因聋而哑,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聋哑的关键在于“聋”,若能抓住“聋”这个关键,积极防与治,就不会成为聋哑人。
致聋的原因多而复杂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先天性聋和后天性聋。先天性聋:先天性聋是指生下来就听不见,主要因母体妊娠过程、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或遗传因素造成的耳聋,多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后天性聋即指小儿出生时听力正常,出生后一些特定有害因素对听觉通路造成损伤,导致耳聋。
而聋而不哑的关键在于早让聋儿听到声音并进行早期训练。早期训练应从听力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三个环节逐步进行,才能为今后的言语及各方面发展打好基础。
言语学习的过程是先听清,后模仿,再理解,最后交流。听障患儿要获得言语功能,首先必须获得足够的听力补偿,听力补偿的方法有两种: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发现婴幼儿听力存在问题后,尽早开始干预治疗是重中之重。目前,欧美已普遍将6个月内佩戴助听器、12个月植入人工耳蜗作为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标准。有调查显示,对于听障儿童,6个月内佩戴助听器辅助语言训练,其语言、智力有望达到正常儿童水平,但在3岁之后才进行干预的儿童,其各方面康复效果均差于前者。现在的助听器,可提供良好的音质和聆听舒适度,即使患有重度听力损失,大多数儿童仍能从助听器中获益。
乾耳听力告诉您: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助听装置,是孩子从无声世界走向有声世界的第一步,要让孩子开口说话,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的生活,则必须通过专业语训师进行系统的、长期的、有计划的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是在听力获得改善的基础上,对听觉和言语能力的一种培养,从培养儿童的聆听意识开始,到听到声音、分辨声音、听懂声音,直至用言语进行交流。
因为天生是聋,才导致生下来,听不见外界声音,就学不会说话,长时间就哑了。其实并不是嗓子哑,也是可以发出声音,就是嘴巴迟钝,我就是聋哑人,我有亲身体会
俗话说十聋九哑。是因为他听不到别人说的话,就没办法去学习语言,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果他用心去观察别人的唇部动作也是可以学会的,因为他毕竟不是生理上有问题。但哑的人就不一定聋了,他听的到表达不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