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这里为读音:
[wéi]
[释义] [wéi]: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语出处:老子《道德经》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63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处无为之事
"处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并不是不去做事.这种做事方式保有混沌无名所具有的无限演展能动性,柔弱灵动地进行自我展布,顺任于情势之自然而展身做为;做事时不以"成名"为指归,不做仗"名"逞能之事;能懂得适时抽身,不让自己充当某一具体的角色而起着无法抽离的支撑作用,不因做某事而使自身专化、特化.人们常常为了有所成为而作为,老子的无所成为的作为令人耳目一新.
不言之教
"言"即依名作判,仗名立言.具体表现为对审美、价值(即美恶、善不善)的评判,对事物特性的断言,以及对事物演变前景的预测等."名"之迁延不居使老子觉得仗名立言不可靠,故有"不言"之说.鉴于统治者常常利用权威扶植"唯一真理"来说教,宗教迷信总是借助"预言"而欺人,有时则两相勾结挟神帝之名以令天下,老子的"不言之教"自有其产生的背景。
语出《道德经 道经 第二》,意为: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原文是:是以圣zhidao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回,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注意,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儿时自我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无为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欲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辩证的观点。《道德经 道经 第二》全章就介绍了比较的方法。这一句话,可以看作是老子观点里面治答身与治国的统一。(注意一段为个人浅见,如有疏忽,还望海涵)
关于以身作百则的几则话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论语•子路》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
因此完全符合道的人做事,皆顺其自然,不刻意而作。以身度作则是为教化。
有道圣人(不是儒家的圣人,而是道家的圣人,圣人是圆善完美的理想人格)无为以处事,不言以行教。他在四十三章又重复了这个意思:“不问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根据老子“正言若反” 的辩证智慧(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为无为、大为若不为是最高的行为,大教无教、大教若不教,不教之教、不言之教是最高的教导。只有得道高人才能行答不言之教,而且不言之教只能用于最优秀、聪悟的学生。具有高度智慧的师徒之间在默然无言中高度默契,发生同步共振效应,不言而喻,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圣人行不言之教”要求人们,特别是从事教育的人们,要注重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实践胜于雄辩,同时还容要学会因材施教,或言或不言,视学生禀赋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