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大喜之时不要向别人许诺什么,盛怒中不要回复别来人的书信。 因为欣喜若狂的时候所说的话往往夸大源其词,不负责任,而且言行不一,失去信用;暴怒狂知躁的时候所说的话往往失去理智,口不择言,言语莽撞无知,愤世嫉俗,不得体,从而得罪对方。道
太高兴的时候,不要答应别人什么事情;很生气的时候,别去评价其他人的讲话。高兴的时候答应的事情,往往会做不到而失信;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往往有失体面
这句话出自于弘一大师的《李叔同法语录》。
亦可以这样理解:“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欣喜若狂的时候,千万不要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6轻易的答应送别人物件(或东西);
一个人在暴怒狂躁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的给别人写书信;
因为欣喜若狂的时候所说的话往往夸大其词,不负责任,而且言行不一,失去信用;暴怒狂躁的时候所说的话往往失去理智,口不择言,言语莽撞无知,愤世嫉俗,不得体,从而得罪对方。
这句话也告诫我们:
在欣喜若狂的时候不要轻易许下承诺,因为欣喜若狂的时候即是春风得意之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处事能力,加上心情愉悦,容易逞一时口舌之快,轻易的许下承诺,日后往往难以兑现,长此以往,容易给人留下轻浮浅薄、言而无信的印象。
在暴怒狂躁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给别人写书信,因为暴怒狂躁的时候即是失去理智之时,人只想发泄心中的不满,加上情绪低落,容易口不择言,说一些难听的话,往往得罪别人。
拓展资料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大师),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即弘一大师),一个文化贵族,一个精神贵族。在他身上。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粹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李叔同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精神贵族对理想与信念执著的守望,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成为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永久地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李叔同 李叔同《晚晴集》讲记:百部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