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释来义】“见危授命”表示看到国家有危难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源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时期,孔子收了许多学生。有一次,他的一个百名叫子路的学生问他: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回答:“如果具有臧武仲(即臧孙纥,鲁国的大夫)的智慧,孟公绰(鲁国大夫)的克制,卞庄子(鲁国大夫)的勇敢,冉求(孔子的学生)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就度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知说:“如今何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如今的人,只要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或君主有危急时而道愿付出生命,长久处在困境中也不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出自《论语·宪问》第12章,原文如下: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用今天的语言通释,就是:
子路问“什么人是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没有欲望,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用礼乐修饰他,也可以算完人了。”子路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孔子说:“见到财利就想到义,遇到危急能献出生命,长久处在显赫的位置上不忘以往的诺言,也能算完美的人了。”“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长久处在显赫的位置上不忘以往的诺言”。
这里谈的是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少欲望、勇敢坚定、多才多艺,而且还要在礼的约束下、乐的修饰中完善言行。退一步讲,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在利益面前考虑该不该取,符合道义者取,不符合道义者不取。正如孔子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2述而》第12章)有完善人格的人,在危急关头要有献身精神,也就是“见危授命”。有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在“长久地处在显赫的位置上”时还“不忘记平日的诺言”。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百,卞庄子之勇度,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知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道
见利思义,见到财利而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舍生忘死,长久处于回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言行规范)答,也可以算是一位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