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百兴的事情吗?”
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拓展资料
孔丘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度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订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内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容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百原文节选为: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度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知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道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回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答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