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俗话说十聋九哑。是因为他听不到别人说的话,就没办法去学习语言,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果他用心去观察别人的唇部动作也是可以学会的,因为他毕竟不是生理上有问题。但哑的人就不一定聋了,他听的到表达不出而已。
错了吧,是十个聋子九个哑巴吧,其实人学语言是先听,听了潜意识里就有说话的本能,但聋子听不见,自然大部分都是哑巴
你好,是这样的!
在临床上,大部分听力下降的老年人是被动来看病的。初期,熟知的亲戚copy朋友同其对话时,常人为地提高音量,还多表示体谅,但此时,往往老年人自己不觉得自己有听力下降,到了后期听力进一步下降,亲属朋友觉得同其交流太吃力,对其大声吼叫。老年人觉得委屈,也怕麻烦别人,因此尽量减少同他人的言语交流,久而久之,进一步影响老年知人同他人的情感交流、社会的相容性,老人容易变得孤僻、易怒,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老年痴呆。
据流行病学调查,年龄在70至79岁的老年人中66%有听力下降,80至92岁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可上升至9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将会有越来越多老年人受听力下降影响。随着年龄增长,道听力障碍患者比例显著上升,50岁以上人群为1/8,65岁以上老年人则高达1/3。耳鸣和噪声环境下听觉能力下降,是老年性听力障碍的两大初期表现,也是老年人最易忽视的。
因此,耳聋最终很容易导致老年痴呆,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早发现和就医。必要时一定要尽早选配助听器 。
为什么聋和哑总是伴生呢?为什么“十聋九哑”而不是“十哑九聋”呢?
其实,我们常说的哑巴,指的是不会说话的人,并不是不能发音。
聋人不会说话就和瞎子不能看到画面一样。瞎子不会画画并不是他的手不会动笔,而是看不见笔画的效果,当然就无法确定下一步的动作。即使原来是个有名的画家,一旦眼睛失明,也只好就此停笔。
说话也是这样。正常人在说话时,无时无刻不在自己耳朵的监听之下,从儿童学说话开始,他就是边听边说的。当他的发音正确时,就能马上得到应有的肯定,当他说错时就会被否e68a847a64335定。慢慢地就知道“BA-BA”代表自己的父亲,“MA-MA”代表自己的母亲……这样边说边听,逐渐学会了说话。如果他根本就听不到自己的发音,就无法判断说话的效果,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了。
生理学上将这种聋与哑的关系叫作语言的反馈。就像人眼和肌肉的反馈能指导手的运动一样,人体中也有一套精巧完美的语言反馈系统,随时监听自己发出的每一个音。如果发现音调偏低,就增加声带的张力;如果发现单不准,就及时调整相应的发音部位,直到满意为止。有些人因后天疾病或语言中枢病变,这些人虽然不能说话,但他们的听觉完好,耳并不聋。
所以常常是“十聋九哑”,而不是“十哑九聋”。
不过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十聋九哑”天经地意,已经成为过去,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对绝大多数的外耳、中耳疾病加以治疗。对感觉神经性耳聋,虽然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疗法,但现在的助听器补偿技术和人工耳蜗重健技术,已经为神经耳聋的孩子提供了早期的学习语言的帮助。只要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能听会说,聋儿不哑已经成为现实。
——网上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