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出自《论语·学而》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扩展资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追求真理的不同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段,极不简单,微言大义,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裂和误解。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是“学到的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3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
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的主旨是“学以致用”!隐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含义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含义是传播真理,并被人们普遍重视甚至认同,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字面含义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思想)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
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而和寡,这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迁怒于人。论语第一段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开宗明义告诫人们,追求真理的不同层次与不同境遇。论述的是掌握真理。
应用真理和传播真理三种层次,以及用最古朴的实例阐述了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情感体验;也在不经意之间,粗略地阐述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不仅指导人们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应该具有的愉悦情感体验。
同时也告诫我们如何防止在不被别人理解或认同时,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出自《论语·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⑵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他自己的学说
⑶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2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⑷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乐:音lè,古音luò。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yùn)生气,发怒。
⑼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⑽曰:说,说道。
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⒀不:不是。
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⒂自:从。
⒃知:了解。
扩展资料: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过的知识,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来?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现在这自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zd恼。能这样做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释义:
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原文(节选):
《论语·学而》(节选)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简介:
1、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是学习乐趣。志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2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扩展资料:
孔子所说的学,可不是单指书本知识,而是指西周时期贵族子弟所修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古时也称六艺。既然“学”字不单指读书和获取书本上的信息,那么“习”字也不应当理解为复习或温习。
古代的礼是种种特定仪式,乐则需要演奏乐器,射是射箭的本领,御则是驾车的技术。所以孔子所言的学与习,就不单单是指读书和阅读,还要包括学习与演习技艺。
比如,学习并练习射箭,学习并练习驾车,学习并演奏音乐,学习并演习礼仪。所以,我们将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新知后时学复习是不妥的。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概括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学习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