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色”指的是:万物的外形,颜色等等外在的特色,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 指的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e68a84e799bee5baa6336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万物本来就是无的,从没有中诞生,最终也是一无所有.所以外物的表面不管多么复杂,或美丽,或丑陋,但他们是相同的都是空无一物,都是没有.但是虽然外物的最终和本来是无,但这并不改变他们现在的特点,所以表面的就应是无,而无又是以各种形态存在。红楼梦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意思也就是:从空无一物了解了各种表面现象,又从表面现象懂得了人间的感情和苦恼,然后从其中解脱懂得了这些是因为外物的表面引起的,最后懂得了外物的表现最终还是无。"曹雪芹作为社会人生的“彻悟者”,认为“色”、“情”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生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爱恨情仇都是空幻的,并由此参禅出其中的“玄机”:人生自彼岸到此岸,再经此岸达彼岸的整个历程恰如红楼一梦,一切皆指向终极的虚“空”,只不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梦”则“空”,“空”则“梦”!那首《好了歌》也是一种诠释!《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佛教往往谈论的"色"指的是复:万物的外形,颜色等等外在的特色.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万物本来就是无的,从没有中诞生,最终也是一无所有.所以外物的表面不管多么复杂制,或美丽,或丑陋,但他们是相同的都是空无一物,都是没有.但是虽然外物的最终和本来是无,但这并不改变他们现在的特点.
所以百表面的就应是无,而无又是以各种形态存在.
这和辩证法有些相似.红楼梦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意思也就很明显了:从空无一物了解了各种表面现象,又从表面现象懂得了人间的感情和苦恼,然后从其中解脱懂度得了这些是因为外物问的表面引起的,最后懂得了外物的表现最终还是无.
这和我们读书很相似:读一本书,首先明白了主旨,然后从主旨出发弄清除了为什么要有某些情节,接着自然清楚了主人公的想法和困惑,明白了主人公就更加清楚某些情节的发生不答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最后我们更加了解主旨了.
这个问题好!原来看书时只是一扫而过,没有过多的思索。我的看法,这是曹雪芹在谈自己的世界观。第一、道家的“空”的概念就是无,而无是与有相对待的。所谓无并非一无所有,无就是“道”。而曹雪芹由空到空的说法,和道家不同,所以这里不是纯粹的道家的概念。第二、佛教的色空观念是一个轮回的概念。色和空是不断轮回的过程。但佛教的空不是虚空,而是一个物质的概念,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由于因缘和合而成色,即成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的色,由于因缘复归于空。这是佛教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提出的“情”和佛教的认识不同。佛教有情的概念,但佛教认为,情是固有的。就是大千世界有情众生的本性就是有情的。而不是“由色生情”。曹雪芹把两者截然分开了。同时他还把“色-空”的过程变成了“空-色-情-色-空”的过程。所以曹雪芹说的,也不是在阐述佛教的理论。第三、曹雪芹在“空-色-情-色-空”的过程中,说明了三个因素的转换是“见、生、入、悟”四个阶段,而且完全是主观上的、精神上的变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精神和认识的发展过程,同时突出了“情”的作用,没有“情”,“空-色-情-色-空”的过程就不能完成。这样情的地位就有决定性的了。总的来说,曹雪芹是在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阐明他的世界观。他所说的“情”,实际指人性。我们传统的观念虽然也承认人性,但总是把人性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去谈,人性要服从社会性,个人要服从社会的、家族的要求,甚至在某种条件下,人性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被忽视的。而曹雪芹则明确指出,“情”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地位。这是曹雪芹对中国传统观念所做的一个深刻的反思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0。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此明确地张扬人性,不能不说曹雪芹的思想具有相当的超前意识。
意思是:从虚无衍生到客观事物,从客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4观事物而感受到人家冷暖真情,又将真情融入到生活的客观事物中,从而就能从事物表象思考出人生的意义。
其实这是有着复杂的过程变化的,即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再到一个相互的过程,之后便是思考。红楼梦第一回,出现了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所谓“空空道人因空见色, 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扩展资料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即用色 、情、空三种观点来看待人生。在这里,我们需了解些许曹雪芹运用的佛教概念 。
佛教有五蕴之说,认为人身并无一定的实体,只是由色蕴(组成身体的有形物质),受蕴(承受事物而生的情感欲念),想蕴(想像事物的意象意念),行蕴(对境而生的行为活动),识蕴(识知事物的心灵意识) 等组成,其中色为有形万物的总称。
心经上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不论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都是因缘而生,并 非本来实有,故为“空”。而“贪、癫、痴、爱”这种情的迷惑更应该被弃绝。
然而曹雪芹却在“色即是空”的宗教哲学概念中加入了“情”。空空道人因空见 色,由色悟空为传统的色空概念。而“由色生情”和“传情入色”则为曹雪芹前 所未有的创建。
“由色生情”指由万物而生的情感欲念,“传情入色”则指把人 的情感注入万物之中 (包括有情之物,无情之物 ),这是曹雪芹贯穿红楼梦的重 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