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636f7079e799bee5baa6332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拓展资料: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参考资料:菩提-百度百科
您好佛友,我是北陈,从事菩提三老文化产业十余百年。
此句出自《六波罗蜜经》,憨山大师的勤勉修度中也曾经提到过,
佛学无边,以大悲心颂唱渡众生一切业障苦难根本得生净土,问
不触一切众生,不害一切众生,不恼一切众生,
其字意与“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答小而为之”大意相同。
如有其它问题 专可百度北陈文玩在次咨询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
一念如愿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属乐国
不要认为坏事较知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三国时期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道人的道理,恶,即使是版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
这是刘备去世权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意思:
善事是无穷无尽的
可以成就菩提的道业
因为一件善事就会增加
这叫不顺从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