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在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学生时代的钱钟书就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即把清华图书馆130多万册藏书从A字第一号开始通览一遍,有的还要做批注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4;他上课从来不做笔记,还浏览其他书刊,可是一到考试,只要略加复习,他便可考出优异成绩。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4年,共读了33门课程,29门必修,4门选修,包括英文、法文、伦理学、西洋通史、古代文学、戏剧、文学批评、莎士比亚、拉丁文、文字学、美术史等,除第一学年体育和军训术科(第二学年以后这两门课获准免修)吃了“当头棒”外,其余绝大都分都是优秀。
钱钟书的成绩,当时在文学院和全校都是罕有其匹的。
直到钱钟书先生去世前,他一直在孜孜读书,乐此不疲。
虽然钱钟书先生一生孜孜读书,但他不主张作“书呆子”,而是强调追求真正的学问。他说:学问不等于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人的能力、成就和他的文化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毕生都在追求真正的学问。他的《管锥编》一书,囊括了古今中外近4000位著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资料,内容几乎涉及全部的社会、人文科学。对众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比较、评说,再做出结论。这是一部充满人生感悟和洞察的书。它谈愚民、谈酷吏、谈冤狱、谈艺文、谈方正圆滑、谈世道人心,是一本纵横捭阖、浩浩荡荡,如大江一样奔腾的皇皇巨著。
前天早晨,我们院儿的刘大爷喊我:“麻烦你点儿事儿。”我说:“什么事啊?”刘大爷说:“我今天请朋友吃饭,一会儿你出去,捎带脚儿给我送封信。”我说:“没说的,刘大爷。”
我接过信一看哪,上边一个字没有,可是画着一张画。画的什么哪?画着一个人636f70797a64362,右手端着饭碗,左手捂着屁股。端详半天,也看不出来什么意思,我说:“刘大爷,您这画的什么呀?”
刘大爷说:“你甭管了,我朋友一看就明白。”
我按照刘大爷告诉的地址,没费事儿就找着了。刘大爷的朋友接过信~看就乐了:“哈哈,请我吃饭。”
我说:“哎,您怎么知道刘大爷请您吃饭哪?”
他说:“你看,上边画的这个人哪,就是我。端着饭碗哪,就是吃饭的意思。”
我说:“那左手捂着屁股怎么讲哪?”
“告诉你呀,捂着后头啊,是捂后(午后)请我吃饭。”
“嘿!”我说:“听您这么一讲啊,我还真长学问,没别的事儿咱下午见。”
刘大爷的朋友把我叫住了:“别走,我下午有事儿,可能去不了,麻烦您再给刘大爷捎个信儿吧。”说着话儿,在纸上也画了一张画,画的什么哪?画了一个鸟笼子,笼子里头画了一只乌龟,乌龟在笼子里探头儿。
我越看越不明白,我说:“这……”
“您甭问了,刘大爷一看就明白。”
我回到家,把信交给刘大爷,刘大爷嗯了一声:“他可能来不了啊。”
我纳闷啊;“您怎么知道他来不了哪?”
刘大爷说:“你看,这不画着哪嘛,乌龟呀,想出来,这个盖儿让笼子给挡住了,出不来,这叫大概(盖)出不来嘛!”
在没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要做出任何决策。你在做事的时候听不到反对意见,那是很危险的。作为领导人,一定要重视双向信息渠道决策方式,即要树立自己的反对面。
三国时候,魏文帝曹丕刚即位,准备伐吴。一开始很顺利,魏军直逼江陵。当时正值长江水浅,江面狭窄,夏侯尚企图乘船让步兵、骑兵驻扎江陵中洲,架设浮桥,以便和北岸来往,魏军参与计议的人都认为这样636f70797a64361一定可以攻下江陵。
董昭却上疏说:“当年武皇帝(曹操)智勇过人,用兵却格外谨慎,从不敢如今天这样轻敌。打仗时,进兵容易,退兵艰难,这是极普通的道理。平原上没有险阻,退兵都很困难,即使要深入进兵,还要考虑撤退的便利。军队前进和后退,万不可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如今,在中洲驻扎军队,是最深入的进军;在江上架设浮桥来往,是最危险的事;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行,是最狭隘的通道。这三条,都犯了兵家大忌,而我们却正在做。如果敌人全力攻浮桥,我军一有疏漏,中洲的精锐之师可能就不再是魏的了,而属于吴了。我对这事十分担忧,寝食难安,而谋划此事的人却坦然不忧,真令人困惑不解!加之长江水位正在上涨,一旦暴增,我军将如何防御!即使无法击溃敌军,也应当能够保全自己,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不感到恐惧呢!希望陛下认真考虑。”
文帝立即下诏,命令夏侯尚等人迅速退出中洲。吴军两翼并进,魏军大队人马同时退却,挤在一起,短时间内很难退回。最后总算退到了北岸。
这时吴将潘璋已经扎好芦苇筏子,想要烧魏军的浮桥,恰好夏侯尚率兵退回,未能实施。十天过后,江水暴涨,文帝对董昭说:“你的预料,竟如此准确!”当时又遇上闹瘟疫,文帝于是命令各路兵马撤退。
文帝用兵显然不是他的专长,幸亏他还能听进董昭的反对意见,才逃过一劫。
《新唐书》记载了一则唐玄宗不畏韩休的故事。
韩休乃京兆人士,唐玄宗视其坚守正道、性情刚直不阿、办事严谨可靠,故任命他做宰相。
有一天,唐玄宗对着镜子,审视自己悻然不乐的表情。身边侍从过来安慰:自从韩休当了宰相,皇上就没有一天好日子过,龙体日渐消瘦,何不把韩休撤职?!
唐玄宗说:“我身体虽然瘦了,但老百姓们胖了,天下富了,这不是很好吗?以前宰相肖嵩总顺从我的意思说话,但退朝之后,我总对朝上的议事放心不下,总是失眠。现在韩休任宰相,他与我经常据理力争,使我心宽肚明,我睡觉也就安心了。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个人啊!”
作为皇帝的唐玄宗与唐太宗、都深知臣中顺从者众,而仗义执言的大臣难得,太宗重用魏征,玄宗重用韩休,为自己树立个对立面,虽然有些麻烦,但却使自己决策正确。也正因为这样,太宗、玄宗才有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成为一代明君。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P?斯隆说过这样的名言:“在没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要做出任何决策。”人们把这句话称为“斯隆法则”。
我们作为企业最高决策者,或作为一个部门的领导人,一定要重视双向信息渠道决策方式,即要树立自己的反对面。美国总统罗斯福每次重大决策,他都要先找出反对者,并鼓励他们坚持己见,在深入辩论中求得正确结论。否则,必遗恨于民众,遗恨于事业,后悔莫及。
格罗宁根市是荷兰格罗宁根省的省会,位于德伦特斯赫阿河、欣泽河和几条运河的交汇处,原为农业区,后发展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很多。
昂尼斯出生在荷兰格罗宁根的一个书香之家。叔叔伯伯是知名的学者,父母也都是博学之士。他自牙牙学语时起,就跟着大人读书认字,稍大一点,开始涉猎诗词歌曲,后对天文理化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对数学也具有非凡的天赋。
昂尼斯家藏书极为丰富。他几乎把家里的藏书全看遍了。他爱读书,还爱实践。他把家里最高的阁楼辟作自己的“天文台”和“实验室”,在里面埋头钻研。
有一次做实验时,不小心起了火。火借风势,霎时间就烧毁了半座楼。他知道闯下了大祸,吓得逃到野外,整夜未敢回家。
这可急坏了双亲,他们四处寻找。直到次日凌晨,才把他从田野里找了回来。父亲一边心疼地拥抱他,一边亲切地对他说:“孩子,别害怕!为了研究科学,你就是把自家的宅子全拆了,把田地全毁了,我们也决不会埋怨你。”昂尼斯深受感动,决心不负父母所望,在学术上做出一番成就。
由于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18岁那年,昂尼斯就被保送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在这里,他深受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本生和学者柯克霍夫的器重。本生教导他:“要精就精个透彻,万万不可做个万事通。”柯克霍夫则毫无保留地教了他8年。最后分别时,柯克霍夫鼓励他说:“恐怕再过几年,我就要尊称你为老师了!”两位老师的教导和鼓励,使昂尼斯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增添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从海德堡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祖国。当他25岁时,格罗宁根大学授予他该校有史以来第一名物理学博士的学位。29岁时,他又被任命为莱顿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
接着他又全心研究热力、电力与金属的关系。1915年,他发现了水银在零下269摄氏度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因而创立了e68a84e8a2ad7a64362超度传导学,这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各国物理学家纷纷前往求教。
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探索经验时,昂尼斯说:“只要一养成做学问的习惯,那就跟一日三餐那样,到时不吃不喝,就会感到饥渴难忍。有了做学问的习惯,还要牢记两点,那就是专和精。跟整个知识相比,个人所掌握的实在太微小了。我认为,人可以在专和精中求广博;如果想懂得一切,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