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这是出自《孟子·告子上》,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百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度没有超过死的知,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道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回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答,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5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理解】:孟子说:“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假若两者不能同时有,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假若两者不能同时有,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生命虽是我所喜欢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因此,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虽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因此,有的祸患就不躲避。假使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超过生命,那么,所有求生的手段哪能不使用呢?假使人们所讨厌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那么,所有避祸的方法哪能不照办呢?如此行事就能生存,[高尚的人]不肯使用;如此行事就能避祸,[高尚的人]不肯照办,因而可知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也有比死亡更可憎的东西。不仅仅是贤者才有这种想法,[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保持不灭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失掉它就死亡,呵叱唾骂的施舍,连旅途中挨饿的也不愿接受;践踏过再给人,连乞丐也不肯一顾它。万钟的厚禄分不清是事合乎礼仪便轻易接受,这万钟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住宅的豪华,妻妾的陪侍,以及相识的穷困者对自己的感激吗?平素宁肯死亡而不接受者,现在有享有住宅的豪华而承受了;平素宁肯死亡而不接受者,现在为博取穷困者对自己感恩戴德(的虚荣)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本性。”
(1)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百重要的,那么,一切能够度求生的手段有哪一样不能采用呢? (2)这样看来难道知不应停止吗? (3)(一道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专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属们所了解。 |
意思是: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出自《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原文选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e68a84e79fa5e98193330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