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宗教源起的原因众多,非常复杂多样,综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
1、自然力造成的危机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1。如果没有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雷鸣电闪、地震、狂风暴雨,这个世界只是鲜花、阳光和春风,宗教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当人类还匍匐在自然的淫威之下颤栗不止时,自然力在人类生活中造成的危机成了宗教产生的温床。
2、社会力所造成的危机。如果没有社会的进步、等级的分化、战争和瘟疫的蔓延,神学宗教的产生亦同样的不可想象的。当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对社会力的恐惧必然产生相应地屈从和崇拜。
3、宗教既是一个历史现象,又是一个社会的现象,它必须流行在人群中,并代代相传,所以人群的崇拜与信仰心理亦是宗教产生的必要因素之一。
4、从个体来考虑,宗教发生在人身心与生死危机层面,在这一层面中人产生对超自然的存在物的崇拜和归依,它是一种完全的投顺与服从。
扩展资料:
宗教产生的意义:
1、从民族发展角度来看,不是世界所有民族都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也不都是让宗教信仰成为主流社会意识。比如中华文明就被认为是缺乏宗教基因的文明,宗教一直不占主流意识。
实际上,在中国的帝王术上,宗教是手段不是目的,孔子就说过神道设教,意思是老百姓愿意信就信去,只要把握好限度就行了。在这样的民族中,宗教也不会永远存在。
2、从宗教发展历史来看,宗教总的趋势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方向是全世界政教分离原则,宗教脱离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其逐渐成为一种纯精神的东西;一个方向是世俗化,也就是宗教的某些东西变为习俗,可宗教的特征逐渐减弱。
3、人的精神需求是变化的,人还是在不断发展的,从古猿到人是一个过程,即使发展到人这个阶段以后不会停止,而人的发展必然包括人的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而宗教一旦提出一个信仰目标就不能变了,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不会永远满足发展着的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教 (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不同宗教之间的区别在于教义不同。
教义是一种宗教所信奉和宣扬的神学道理和思想。以下列举三大宗教基本教义:
基督教教义
1、圣经新旧约圣经六十六卷全为神所默示写成,为基督徒信仰行为惟一最高准则。
2、神为独一无二,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元体相同,权荣相等。
3、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为世人赎罪,基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8督徒于重生得救后,仍要靠主恩典大能走成圣的道路,从称义以至成义,在思想、意念、行为上要合乎圣徒的体统与要求,即是完全效法基督。
4、基督教道德的标准,可以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为例(马太福音第五、六、七章),其中论到天国的圣洁、公义、爱人、施舍、爱仇敌、禁食、祷告、进入光明、勿爱钱财、毋论断人、真诚无欺、听道行道等,此种道德标准,不但基督徒应予遵行,对于世界各国社会亦有重要之影响。
5、耶稣再来,圣经记载,耶稣受死、埋葬,第三天复活,四十天升天,还要再来。
伊斯兰教教义
1、基本信仰,指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
2、宗教义务,指穆斯林必须完成的五项基本功课,简称念、礼、斋、课、朝。
3、公益与善行,指穆斯林必须遵守、履行《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为人类制定的行为规范与公益义务。
佛教的基本教义:
1、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2、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3、轮回六道:天、人、魔鬼、畜生、饿鬼、地狱;
4、十二因缘和轮回说结合起来,构成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说”。
顺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4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憔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 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