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党第十》,原文为: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
译文:
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
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
扩展资料
孔子的学生以及后代的儒家大师把他关于饮食的理论归集在《乡党》篇里。主要是因为,在古代,乡党所指的就是“乡饮酒礼”。每年的“乡饮酒礼”其实是一场大规模的民风现场教育活动。
孔子在这里所谈的“饮食主义”就是对“乡饮酒礼”饮食礼仪规范的一次总结。这里面,既包括祭祀敬献食物的礼仪,也有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他的这个主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7张是一种“下对上”的礼节,而并非他个人吃饭的讲究。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提出的。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祭祀之心要诚。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好于砺米的米。
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除腥味就须切的薄细些,味道可口,也便于咀嚼消化。孔子要求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原料,加工要精细,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可见孔子饮食思想是建立在礼、仁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意思是: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出自《论语·乡党》。
原文如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e69da5e887aa7a64332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扩展资料:
《论语》的思想内容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乡党》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意思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党第十》
原文为: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
翻译:
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
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
扩展资料:
成语举例
孔子的一生,仅只有三年做官,晚年受到了一些礼遇,而从总的来说,他的一生仍是一个“布衣”,一个虽不“贱”却比较“贫”的人。所以就孔子的政治地位和饮食生活当属“国人”,其大部分时间的饮食仅仅只能果腹而已。
孔子生活的年代,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堪称饮食文化的奠基期,但就其烹调工具、方法、食品结构、饮食习惯和风格来看,还是低级和粗糙的。
不难看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正涵义,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可见,孔子的饮食思想是与祭祀相联系的,是建立在“礼”、“仁”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0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