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
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周伯仁进宫,王导请其说情。周伯仁表来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请命。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心。
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自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后来zhidao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zd而死”的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内间接的关系。
中文名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出 处 《晋容书·列传三十九》 人 物周顗 性 质 谚语
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copy,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这句话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讲的是周顗一直维护王导,但是王导不知,反而百一直怨恨他,后来王敦想要杀周顗,询问王导意见,王导沉默,于是王敦杀了周顗。后来王导才知道周顗一直维护并救了他。
扩展资料
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
周顗少年时度便有重名,弱冠时袭封武城侯,曾在东海王司马越之子、镇军将军司马毗属下为长史。琅玡王司马睿出镇建业,征辟周顗为军谘祭酒。后出任宁远将军、荆问州刺史、护南蛮校尉,官至尚书左仆射。周顗以雅望而获盛名,但他常酒醉失态,又不理俗务,有“三日仆射”之称。
王敦之乱时,周顗被大将军王敦杀害,终年五十四岁。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据《晋书》载:晋元帝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即位后,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掌握征讨之权,颇有功劳,声望很高。后来元帝有些猜忌他,想加以制约,他就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Wei)为名,进攻建康(参见“城狐社鼠”)。王敦的军队一直打到石头(属现在的南京,在当时建康的西边)。元帝害怕来起来,只得要求和解。王敦杀了一批和他对立的宦臣,仍回湖北。当时有个源名叫周顗(Yi),字伯仁(参见“唐突西施”)的人,王敦不了解他为人如何,曾问王导:“周顗是咱们的敌人还是朋友?”王导也不太了解,没有肯定答复。王敦就把他也杀了。事后王导才知道,周顗曾经救过他的命。因为王敦起兵进攻首都,在元帝看来,当然是叛变的行为,身为丞相的王导,既是王敦的堂兄,怎能不被怀疑。幸亏周顗上书元帝,竭力替王导说话,才得不予追究。这件事王导当初并不知道,等他知道时,周顗已经被杀,因此他不禁大哭,十分悔恨地说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虽然没有直接杀人,但是对于被杀的人,应负一定责任,因而心中不安,就往往引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尤其是“伯仁由我而死”这一句便流传为成语,或简作“zd伯仁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