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黛玉葬花是林黛玉这一人物性格外显的重要部分,也是《红楼梦》全书感伤基调的突出表现。 就落花这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乐观的,有悲观的,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而林黛玉却别是一种心境。她眼中的花时令最好的花,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并且希望这种状态能够永远持续。只要是花就要绽放,而绽放对于林黛玉来说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即花开必然花落,花落必然遭践踏。她由花落自然想到了人的生老病死,人的分离合散,而“红颜易老”又移情于“花谢花飞”。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正是古人伤春悲秋的真实写照。寓情于景,同时又借景抒情。她悲悼自己的青春、爱情、幸福将和暮春的落花一样,被人冷落、遗忘,甚至断送。她为花鸣不平,也是为自己鸣不平。她谴责戕害花的梁间燕子,控诉对花风刀霜剑,这多少也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反抗。而黛玉葬花正是反抗这种环境的真实意义的行动。她深知残花的命运与下场,不是被人践踏,就是随波流于浊物,而她却要改变她们的命运。在她看来,入土安葬是落花最好也是最美的归宿,更有哪种方式能保住她们灵魂中的那份孤高与清白呢?唯有葬花! 我认为,黛玉葬花不仅仅只是为落花寻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63找终极的归宿,其实更是为自己寻找精神上的归宿。对于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来说,她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那么她自己的葬花也不只是简单的葬花了。她以花自喻。在她看来,花与人同命,人与花同运,花人同一。可以说,她已经和花融为一体了。在她的身上有落花的影子,在落花的身上有她的影子。他们是同运相连的。她为落花找到了归宿,她自认为自己也会有好的归宿。如果说悲花是黛玉性格中移情的开端,那么葬花就是其情感外射的顶峰。 黛玉葬花就其本身而言,我们与其说这是自欺欺人,还不如说是她对情感的美好寄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有人指出黛玉葬花隐喻林黛玉埋葬了自己的青春,这姑且不做深入的讨论,更有甚者说黛玉葬花隐喻了贾府的必然衰败,这可就是无稽之谈了
《葬花吟》
清代:曹雪芹
原文节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译文:花儿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0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点评:《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红楼梦》最高潮处,《红楼梦》思想内涵最深刻处,曹雪芹文学诗词造诣最体现极至处,便是黛玉葬花一节,而《葬花吟》则是这节的重中之重!
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扩展资料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
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葬花吟
这个不用太纠结吧,导演会随意想象按照自己的艺术手法拍的,没有一样的格式的。
《葬花吟》是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0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身思想的弱点。人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读者再把《葬花吟》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