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挺麻烦的,具体的朝代还有差异,偷懒的找个清朝的做参考,实际上有一整套专门的流程。
中国人在葬礼上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用五畜作牺牲,酿米酒作奠洒,烧纸钱作冥币。1722年12月,康熙皇帝在圆明园驾崩。数天后,隆重的葬礼在北京紫禁城举行。大家一起,从乾清门进宫,到康熙灵柩前,和文武官员们一起吊唁,做了“三跪九叩”之礼,边上的官员们“时不时地提高嗓门号啕大哭,声震苍天。”在 “三跪九叩”的时候,礼部大臣们往地下泼洒了大杯的白酒,同时在紫禁城的后门景山附近烧了大量的冥器冥钱,以至于北城上空黑烟缭绕。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在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 斋戒期满以后,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 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除此之外,政府会向附属国发出告讣敕书,如朝鲜,在清政府发出后文书后,便于次日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1派出陈慰使赶赴北京,奉表陈慰。史载,顺治帝驾崩,朝鲜国王曾派使节到北京行吊唁之礼。朝鲜国王在派出陈慰使的同时,还常常派出进香使,向死者献进香礼物。
帝王驾崩往往有臣仆以忠义之名追随殉葬,清朝也不例外。皇太级继位之初,敦达里为表达他对皇太极的忠心,在继位典礼上向太宗发誓,愿意在太宗百年之后随葬于地下,永世服侍太宗。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太宗在清宁宫驾崩的消息传出,所有官民全都换上孝服,只有敦达礼没穿,反而换上朝服进宫,向诸王表示要为太宗殉葬。他的这一要求得到诸王的赞许。与敦达里一起殉葬的还有安达礼,他得到八旗诸王每人赐给的衣帽,并晋升了官职,最后,他俩作为代言人,为诸王“转奏太宗,我们一定要好好拥戴幼主”,自尽而亡。
帝王的墓陵更加马虎不得,陵名也要由皇帝钦定。首先,皇帝要求内阁拟出若干陵名“进呈”。皇帝再从中钦定一个佳名。《清实录》记载雍正皇帝为其父康熙选择陵名,当雍正接到阁臣草拟的陵名名单时,内心十分感伤,他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思索和斟酌,最后从中选定“景陵”做为父陵的名号,然后,他咬破中指,用鲜血将“景陵”二字圈定,以表示其对父是至孝至诚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陵名与地名重复时,必须避讳,将地名换掉。今日湖北省的天门,原名叫景陵,因为雍正皇帝将父陵定名景陵,于是,他亲自拟定“天门县”,取代景陵县
详细字义
绝 <动>
⑴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⑵ 同本义 [break off]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索绝。——《史记》
⑶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⑷ 引申为断,断绝 [sever;cut off]
绝,断也。——《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 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绝其望。——《韩非子·主道》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往来而不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⑸ 又如:绝卖(出卖产权;卖掉后再也不许赎回);绝裙(扯断衣襟。指去意坚决,难以挽留);绝祀(断绝祖先的祭祀。比喻国家灭亡,子嗣全无)
⑹ 割断;切断 [cut off]
绝头刳服。——《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楚国虽小,绝长缩短,犹以数千里。——《战国策·楚策》
七曰绝祭。——《周礼·大祝》。司农注:“不循其本直绝肺以祭也。”
⑺ 又如:绝亢(斩断脖子);绝脰(断颈);绝膑(折断膑骨);绝长补短(本指计量国土大小。后常用为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⑻ 气息中止;晕死 [die]
抢呼欲绝。——《聊斋志异》
⑼ 又如:绝单(狱吏所填写的犯人死亡单子);绝类(灭绝其种类);绝命辞(临死前写的文章)
⑽ 断根,无后代 [discontinue]
子绝四。——《论语》。皇疏:“无也。”
⑾ 又如:绝业(已经中断的e68a847a686964616f337王业);绝绪(没有后代);绝户计(断绝别人子孙后代的计谋)
⑿ 横渡;穿越 [cross]
绝江河,横渡过长江黄河。绝,断,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乃绝漳水。——《穆天子传》
丈人渡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注:“过也。”
⒀ 又如:绝塞(横渡关塞;渡越边塞);绝漠(穿越沙漠);绝险(越过险阻)
⒁ 落 [fall]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楚辞》
⒂ 杜绝;摒弃 [completely eradicate;wipe out]
绝世于良。——《左传·哀公十五年》。注:“犹言弃也。”
⒃ 又如:绝弦(断弃琴弦,不再使用);绝学(弃绝学问;抛开学业);绝仁弃义(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⒄ 超过 [surpass]。如:绝后光前(超越古今);绝俗(超出世俗之外);绝才(过人的才能);绝特(超出寻常)
⒅ 停止 [stop]
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注:“止也。”
胞之络脉绝也。——《素问·奇病论》
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夜久语声绝。——唐· 杜甫《石壕吏》
弱者先绝。——[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⒆ 又如:绝息(停止);绝脉(脉息停止)
⒇ 竭;尽 [exhaust]
振乏绝。——
吕氏春秋·季春》。注:“居而无食曰绝。”
江河山川绝而不流。——《淮南子·本经》。注:“竭也。”
绝目尽平原。——鲍照诗。注:“犹尽也。”
(21) 又如:绝力(用尽力气);绝目(极目。尽目力之所及);绝叫(大声呼叫);绝阴(阴气竭尽。阴阳家称农历四月戊辰日为绝阴之日,百事不宜)
在古代蝉文化中,蝉的品质是立身高洁、能够脱胎换骨、使精神升华。
古代诗人喜欢写蝉,是因为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虽然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1、唐代诗人虞世南从这种蝉鸣中听出了一个人名声的重要。
《蝉》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宋代词人王沂孙则听出了悲伤。
《齐天乐·蝉》宋代: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释义:
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
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
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3、而柳永更是借寒蝉道尽了离愁别绪。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释义: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4、古人的咏蝉诗多托物言志,富有哲理,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是这类诗中的名篇之一。王籍从鸣蝉噪声中感受出了夏之静美,升华到了“禅境”,这乃是“禅悟”——此时的“蝉”与“禅”达到了殊途同归之妙。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释义:
小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远处的山峰北7a64e59b9ee7ad94331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5、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其著名的《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德”,即文、清、廉、俭、信,将蝉喻为君子。
《寒蝉赋序》(节选)西晋:陆机
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侯守节,则其信也。
释义:
它头上有花纹,是有文采的体现。它吞雾气喝露水,是清高的体现。它不吃麦黍粮食,是廉洁的体现。它不住在巢穴里,是节俭的体现。它顺应气候恪守节操,是有信义的体现。
冠缨(冠纓) (1).帽带。结于颔下,使帽固定于头上。《韩非子·奸劫弑臣》:“楚 王子围 将聘於 郑 ,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zd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 仰天大笑,冠缨索絶。” (2).指帽。 明 张居正 《答列卿毛介川》:“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专,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3).指仕宦。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流血涂野草,豺浪尽冠缨。” 陈炜谟 《狼筅将军》:属“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 金鸡寺 的荷花有多少朵,他家就有多少官。”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