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口是心非、心口不一、虚情假意、弄虚作假、巧伪趋利。
一、口是心非 [ kǒu shì xīn fēi ]
解释: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自: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译文:口是心非,私下里有不同的说法。
二、心口不一 [ xīn kǒu bù yī ]
解释: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9》:“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译文:世人对李林甫评论为:嘴上言语称赞别人,心腹中却是有利剑想害人。
三、虚情假意 [ xū qíng jiǎ yì ]
解释: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妖精巧语花言,虚情假意的答道”
四、弄虚作假 [ nòng xū zuò jiǎ ]
解释:耍花招欺骗人。
出自:近代、廖鲁言《一九五九年农业战线的任务》:“在执行生产计划的全部过程中,也应该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弄虚作假。”
五、巧伪趋利 [ qiǎo wěi qū lì ]
解释:巧:奸诈。伪:虚伪。趋:追求,靠近、趋向。奸诈虚伪,唯利是图,唯势是从。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周人之失,巧伪趋利。”
译文:周人的失误,在于奸诈虚伪,唯利是图,唯势是从。
含慝百字的成语只有3个:
1、负罪引慝
fù zuì yǐn tè
【解释】指引咎自责。
【出处】《书·大禹谟》:“[舜]负罪引慝,祇载见瞽螋。”度蔡沈集传:“负罪,自负其罪,不敢以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为父母之慝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引咎自责
【例句】~,思古无訧,际人伦之穷者,何厚于自知责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2、大慝巨奸道
dà tè jù jiān
【解释】慝:邪恶。内指邪恶奸险的人。
【出处】明·文秉《先拨志始》下卷:“大慝巨奸,或燕处于园亭,或潜藏于京邸,奥援有灵,朝廷无法。”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坏人
【近义词】大奸极恶
3、谗慝之口
chán tè zhī kǒu
【解释】谗:说别人坏话;慝:邪恶。进谗言的恶人的嘴。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宾语;用于说坏话的人
【例句】《晋书·王睿传》:“乐羊既反,容谤书盈箧,况臣顽疏,能免谗慝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