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南通好玩的地方推荐
狼山风景区
狼山风景区位于南通城南六公里长江沿岸的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黄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9泥山(包括啬圆)合称狼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省级风景名胜区。这几座山虽不甚高,但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却十分引人注目。
它们玲珑娇小,秀丽多资,千百年来,为多少文人墨客所赞颂。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游狼山,欣然命笔“第一山”;大文学家王安石游狼山后,也发出“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赞叹。
在山下,有鉴真东渡纪念馆、骆宾王衣冠冢、张謇墓--啬园等景点。狼山旅游度假区以此山水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为依托,正在建设一个融旅游、度假、娱乐、休闲、保健、会议、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
门票
淡季(6~8月、11~1月):50.00元
旺季(2~5月、9~10月):70.00元
交通:崇川区狼山镇临港路18号。从狼山静海商贸街乘5路公交可到或南通长途车站乘13路。
濠河
濠河位于南通市内。以天然水洼为基础,顺其水势,依水筑城。濠河分成南北两部,略呈"日"字形。濠河宽窄错落有致。濠河东南端,五级六角、飞檐翘脊的文峰塔矗立河沿。文峰塔塔院内,建有南通书画院和个鋎艺术馆。文峰塔附近澄澈的水面,与中国第一个纺织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及文峰公园、人民公园融为一体。南濠河畔,有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太平兴国教寺大殿、濠阳小筑、濠南别业、女红传习所等建筑群。西濠河沿,苏北第一塔的南通电视塔高耸入云。
交通:长途车站乘8路可达。另有7路公交为濠河风景区专线。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江苏省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建成之初占地35亩,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苑中广植花草树木、养殖珍禽鸟兽,与室内展品呼应,另有各种园林设施点缀其间,由此营造成一种高雅精致而又轻松闲适的氛围。这种馆园结合的特色反映着创始者独到的博物馆理念。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双人票30元
交通:乘7、8、12、45、51、53路公交均可抵达南通博物苑。
水绘园
水绘园位于如皋县城东北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邑人冒一贯制业,历四世至冒辟疆时始臻完善。清初名士陈维崧在《水绘园记》中写道 “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林峦葩卉块扎掩映,若绘画然“。明朝灭后,水绘园改名水绘庵。当时名士钱搛益、吴伟业、王士祯、孔尚任、陈维崧等纷纷前来如皋相聚,在园中诗文唱和。时人说:"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水绘园盛极一时。水绘园不设垣墉,环以碧水,园中凭借水流于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画图。园中构筑“妙隐香林”,“壹默斋”,“ 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小语溪”,“鹤屿”,“ 小三吾”,“波烟玉亭”,“湘中阁”,“涩浪坡”,“镜阁”, “碧落庐”等十余处佳境。
门票:50元
定慧禅寺
定慧禅寺位于如皋市区东南角,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山门北向的千年古刹。定慧禅寺平面布局略呈回字形,外为楼堂,内为殿宇,山门朝北。由山门向南沿中轴线依次设有二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均坐南面北。有人认为定慧禅寺山门北向,实为罕见,而水环寺,楼抱殿的建筑布局,又别具一格。大殿东西两厢是十八尊罗汉,南侧是“藏经楼”,楼檐下悬挂着“藏经楼”和当年慈禧太后手书“辉映中华”的两块金字大匾。东侧有观音楼,关帝殿、云水台、方丈室、祖堂、西侧有大悲楼、念佛楼、斋楼、讲经堂等。
园艺博览园
南通园艺博览园于2006年10月20日开工,2007年9月20日完工,是第五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的主会场。它依山傍水,位于山(黄泥山、马鞍山)、水(长江)、园(滨江公园)之间,自然环境优美,有江海风情、灵山(门票)胜境、梅林揽胜、西山怀古、园林集萃五大景区,园区规划由中国美院风景研究所主持编制,是全方位展示江苏园林精品,促进江苏园林繁荣发展的传世之作。
门票:40元
自古庙里住和尚,庵里住尼姑。自古以来似乎就是这样的了。然而,陕西境内,竟有一座只有和尚没有尼姑的庵,叫水陆庵。
水陆庵,坐落在西安蓝田县城东侧,为六朝古刹,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百二敦煌”。
它是国内保存最大的壁塑群,把绘画、圆雕度、浮雕、楼刻艺术手段容为一体,在墙、梁、柱上镶满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万物的塑像。被誉为西安的“莫高窟”。
而水陆庵的前身,是唐代终南蓝谷悟真寺的水陆殿,悟真寺是一个具有千名僧人千间庙宇规模宏大的著名佛教寺院,其建筑群延伸至悟真峪南普陀与北普陀的广大地区,水陆庵位于北普陀。明代,佛教已经渐渐衰落,原悟真寺水陆殿的幽静和秀丽风光使秦王朱怀卷流连忘返回,尊奉水陆庵为答秦王府佛堂,常携母亲到此烧香拜佛。他母亲去世后,为了铭记母恩,改水陆殿为水陆庵,并大肆整修殿宇,重新粉绘塑像。而面子虽改,但本质没有变。依然是和尚居住于此,形成了名为庵实住和尚的景象。
刹、宇、庵、堂四个字,常在大家的嘴边说与耳边听,但是真正明白其中意义及来源的人,则又并不太多。在佛典之中,刹(K,setra)是土地的意思,世界由土地而成,刹又可以当世界解释,所谓“百千刹土”,亦即百千世界的意思,又谓“尘尘刹刹636f70797a686964616f330”,便是微尘之数的无量世界,因此,所谓宝刹者,即是众宝所成的国土或世界了,唯有诸佛的国土世界,才是众宝所成的,所以宝刹一词,亦即诸佛国土的尊称了。
宇的意思,是四方上下,也就是一种世界观。但是俗称“庙宇”者,是指的寺院,又称“梵宇”者,更是显明指出佛教的清净寺院了,但以四方上下,而称寺院者,究竟怎么讲呢? 原来,宇字也可当做房屋讲的,易经系辞有“上栋下宇”之句,是说屋上为栋,屋下为宇,宇者屋的边缘也。
庵者,本来是一种草的名字,原名菴闾,形似蒿叶,菴闾老了以后,可以用来盖屋。以僧舍称庵,佛典中无考,但有一个根据:四分比丘戒单堕法第二十条,有谓比丘作大房舍,指授覆菴,齐二三节。也就是说比丘起大房舍,教人以草盖屋,不得超过二到三层。所谓菴者,便是以草盖屋的意思。因为中国古人盖小房子,多用草覆,并以菴闾为主,故称草寮为菴,中国比丘在山野静居,也以草寮栖止,这与所称的“茅棚”有密切的关系,渐渐习以为常,便将小形的僧舍,称之为菴了。
堂者,庙堂,公堂,明堂,都是中国王臣所居或官署之处。但据说文解字称:“殿也,正寝曰堂。”那么,凡是正殿,便可称之为堂。事实上官署办公,主管所在,总是以正殿为准(这与现代的机关,没有殿堂,只有厅室,是不同的)。唯有一个原则,古代所称的堂,只是一片建筑物的中心或重心,不会有单独存在的堂,这与现代的教堂,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