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第一,注意仪表。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仪表风度、服饰打扮和发型等,不但会给学生某种暗示,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人际吸引的第一要素便是外貌吸引和首见效应。教师漂亮、庄重、得体的仪表,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一个教师不修边幅,衣着随便,会使学生产生不重视教学,缺乏品位的感觉;而刻意打扮、奇装异服,又会留下轻浮做作、不稳重的不良印象。只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仪表风度,才不仅能给教师自己以自信,而且也会给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的仪表风度是一种无形的教学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教师的气质和人格特征,比专业知识、教学方法还要。据报道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二小就将教师上课化妆正式列入学校规章制度。我曾在工交车上听到两个女高中生议论她们的老师,其中一个说道:我们物理老师天天穿一件黑皮甲克上课,都一个月了,真让人受不了,我看他明天上课会不会换件衣服。爱美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2之心人皆有之,这位女学生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爱一切的学生。作为家长,最忌偏心,老师如同家长,对学生也应一视同仁。但要做到绝对公平,也是比较困难的。那些勤奋懂事、成绩优良的学生总是会令老师特别地喜欢;而那些爱惹是生非、不用心学习,或者较愚钝、成绩不佳的学生就难以讨老师的欢心。老师比较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其他学生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作为老师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因此挫伤了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曾经有位高中生向其同学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语文考试后,他和班上一位成绩拔尖的女同学走在一起。语文老师从旁边经过,非常热情地问那位女生考得怎样,而对于自己却视而不见。此事影响很坏,那个班上的有些男生就曾发誓:高考之后,再也不学语文了。面对全班同学,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更加严格的要求优等生,以此来鞭策其他同学;对于勤奋用功但成绩不佳的学生,更应多一份关爱,多给予学习方法的点拨;对于不用心、调皮的学生,应找出原因,多开导多激励。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共同进步,这样的老师才能令大家尊敬和喜爱。
第三,对学生宽容。成长中的学生,心理不成熟,有时缺乏自制力,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老师应冷静对待,批评要注意方式,不能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也应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当学生不好好听讲时,老师也应问以下自己是不是讲得太乏味了,或者是学生听累了,应换一下学习方式了;当学生有反常表现时,应先弄明原因:他今天是否有特殊的情况?老师不能一看到学生表现不佳就训斥甚至讽刺。这绝不是为犯错的学生寻找开脱的借口,而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一点源自良心的服务,因为只有宽容学生,才能用爱心和耐心去帮助他们。一个真心爱学生的老师,也必将赢得学生的热爱。
第四,赏识学生。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关注,被人欣赏,学生更是如此。一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可惜很多老师和家长往往更多的是注意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学生有了过失,他们会立即指责;但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良好表现,他们却不一定会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也许他们认为,做得好那是应该的,这种思想是非常错误的。
第五,幽默、风趣。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上课语言生动、风趣,二是和学生交流时语言委婉、幽默。听讲其实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对许多学生来说,一节课自始至终都认真听讲是难以做到的,如果老师语言乏味、平铺直叙,学生就更难好好听讲。所以,教师讲课语言应该生动、风趣,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
除了讲课,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语言幽默风趣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特别是批评学生时言辞委婉幽默,学生更容易接受。 亲其师,信其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从相信孩子到欣赏孩子,就是教育的过程。作为教师就应该经常地赞扬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暗示当中,让你的赞美成为激励学生向上的有力武器。对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非凡的才华和思想,要大力称赞,赞扬时要表现出老师的惊喜与欣赏;对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也要及时给予表扬,这种表扬应流露出老师的信任与期待;对学生在生活、交往中潜藏的优秀品质,老师要善于挖掘、发现,并及时表扬,这更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重视与关爱。每个人都乐意和喜欢自己的人交往,学生同样喜欢接受赏识自己的老师的教育。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决定了老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宽容豁达的心胸。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信或不信,每天进行冥想将大大有助于你复内心的平静制。每天20分钟的冥想练习能有效促进我们的身百心健康。不管你平时是否坚持,有规度律的冥想能使我们从忙碌的生活中理出头绪。这篇文章将介问绍如何冥想,以及如何建立你个人日答常冥想习惯的问题。
严肃地对待矛盾,轻松地对待自己。这是在现代条件下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说对待生活要严肃,这没有争议,无须多说。可是如果说对自己放轻松,似乎就与“严格律己、自律要严”的观念冲突了。其实不然,正是对“严格”的片面乃至偏激的理解,才造就了一代代“小大人”、“受气包”。中国的家教,过去是:严格教育多,轻松指导少。现在呢?对“小皇帝”则是轻松有余,严格不足。一个极端代替了另一个极端,病因都在文化素质之中。
其实,在严肃与轻松这对矛盾中,轻松更多地表现为形式。在轻松的情况下,放下了该放的架子而赢得了亲切;扔掉了不必要的面具而取得了谅解;解除了心理上的防线而获得了信任;放下了思想包袱而涌出了才智。这样的轻松,使很多严肃的问题在桌面上,在笑谈中迎刃而解。“严肃”因找到了“轻松”而如虎添翼,“轻松”因“严肃”的内涵而流于轻浮。仅从电影中对比,中国人比西方人少的是幽默,西方人比中国人多了些轻松。这里面,有文化源流的原因,也有心理素质、修养模式的原因。“不苟言笑”固然可敬,然而认为多了亲切,深入群众就有失尊严,也是错误的。这种只讲严肃不讲轻松的“传统”扼杀了人们的潜在才智。
那么,人人都知轻松好,为啥轻松不起来?轻松,本是自然而然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2的产物。即使外界有了良辰美景好气氛,如果你脑袋里堆了一堆清规戒律,也只能彻里彻外严肃着。冲破思想的牢笼,可以采取“超然法”。
明朝大儒崔后梁有段名苦:“自种超然,待人蔼然,处事果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坦山和尚与另一个年轻的和尚赶路,要过河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姑娘走来走去,一问才知道是想过河却胆小。坦山和尚说:“小姑娘,我抱你过去吧。”姑娘答应了。过了河走出很远了,那个年轻和尚问坦山:“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刚才你为什么那样做?”坦山问:“啊,你说的是刚才那个姑娘吗?”“正是。”“我早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坦山和尚出于自然而然的考虑,自然而然地做了,自然而然地过去了,这就是超然。那个年轻的和尚,在这件事上,真是看着紧张,想着紧张,事后一问,别人一答他更加紧张。
其实,不近女色与乐善好施,两者都是佛规,一切规范中,都有看似对立实际统一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刚柔,阴阳、太极,就是“道”。年轻的和尚,出于偏见或曲解,使两者冲突起来,这是一种狭私。难怪法国文坛巨匠莫里哀感叹:“有学问的愚蠢比无知的愚蠢更愚蠢。”难怪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也有这样的感慨:“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无知比偏见还接近真理。”
超然,说明白了,就是看透了。“看透了”可以把人引向吃喝玩乐,放荡不羁,这是消极的“看透了”。我们说的超然“看透了”,是一种过程,绝不是自诩。自诩为“看透了”的,并不真正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看透了,是有高尚与卑微之分的。希望富足,但不崇拜金钱;渴望荣誉,但不为它折腰;严以律己,但不自我折磨;提倡互助,但不施舍恩惠;相信机遇,但不甘于厄运;学习机敏,但不玩弄聪明;反对古板,但绝不随波逐流。
超然法所根据的是从小我升到大我,再从大我升到忘我。这是一个由初悟到彻悟的长征,前面提到的坦山和尚,做得坦然,想得透彻,说得清楚。
古今中外的修养方法,其中都有共同之处,其最高的境界本质也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充满苦涩的甘甜,交织着严肃的轻松。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生气等于惩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