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答案】B
【解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5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高中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积累与记忆文言实词,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读实词。这是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与前提。这道试题挑选了包含四个常见实词的句子,并分别给出词语释义的正与误,编题方式与近九年基本一致,与去年相同的仍是要求选择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难度略有下降。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
B项中的“论”的意思是“衡量”“评定”,常见词有“论罪”“论功行赏”。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①且 ②则 ③所 B.①以 ②于 ③因
C.①且 ②则 ③因 D.①以 ②于 ③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这一道题的命制原则与形式,过去已连续8年保持一致,即采用从选文中摘取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但今年增加至6个虚词且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考查形式新颖,继承中有创新,考生在之前的各类模拟试题中几乎从未遇过,相对来说,难度较往年略大。
①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以”,介词,表原因,“因为”,合乎句意;“且”,连词也好(表递进、并列、让步等),副词也好(姑且、暂且、将要)均不合适。②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③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当然,若从做题角度说,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AC/BD项的①和②是一样的,所以只需判定其中一句即可;再比较③,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项。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标点: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翻译: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此题继续延续近几年高考的编题方式——将传主主要事迹大致依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切分为四部分进行概括,并对应拟设了四个选项,从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在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上出错。题目的设问方式与2013年相同,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设问难度比“选出正确的一项”略小。
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还是需要着眼于全文,寻找与选项内容相一致的信息。同时,要比较熟悉这类题目设错的方法,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颠倒因果、关键词译错等等。另外,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内容是正确的,这对考生读懂文章又起着帮助理解的作用。
A项对应的内容见第三段前半部分,特别是因为发运使(官名)不同意刘敞对雷塘的处置意见,可“卒以予民”,可见刘敞确实是“经过努力”才让他折服的。正确。
B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三、四自然段,雷塘事、王甲事、范伟事等,足以见出他“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正确。
C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即变前狱”的意思就是“马上翻供”。正确。
第五自然段中说刘敞“每指事据经”,即是借用历史故事与典籍来“讽谏”,D项却说他“犯颜直谏”。错误。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甚径且易,不数目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答案】
①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
②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解析】
本小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要求考生直接翻译文言句子,既符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又能区分出考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对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水平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句中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翻译虽然是主观题,但客观成分较强,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要求字字落实,兼顾词法、句法要求。在具体翻译时,允许语言转换的多样化,广东试题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时注意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大意”在近几年的高考阅卷场上,通常都会落实到个别实词、虚词或句式上。关于“大意”的给分点,阅卷场有明确的评分细则。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
【答案】
契丹人叹服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刘敞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故意绕弯路时他能准确指出路径的不当;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而且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
【解析】本小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命题沿用2013年广东高考考查形式,采用主观题型,筛选信息明确,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所以考生最好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种考查较能体现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题的关键还是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再按照要求进行筛选。
今年的文言文阅读文段和2013年一样,依旧是节选自元脱脱丞相等主持修撰的《宋史》(《宋史》第319卷列传第七十八)中人物列传的有关内容。根据命题的需要,删减连缀为680字左右的文段。选文基本保持原文风貌,摘录了最能体现刘敞个性及功绩的几件事,使人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由于文本为元代作品,又经过删节,文中已基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也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阅读难度不大,适应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而且这种人物传记文本材料在历年高考中比较常见,各校在备考中也大量训练过,学生不会感到陌生。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庆历年间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贤院学试,考功员外郎。
(有一次)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的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并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
扬州的雷塘,即是汉代称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后来官府用来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来补偿,许多农民没有田耕而失业。然而雷塘已经决口破败不能再蓄水漕运了,州府决定重新开垦为农田。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发还给农民,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刘敞最终还是把田地还给了农民。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随后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此案冤枉。”并亲自审问王甲。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此事(在民间)传开,都认为刘敞神明。
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过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
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每次讲解造字时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词进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皇太后听说了,也十分欢喜。
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请采纳,谢谢
李百药《秋晚登古城》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秋晚登古城
李百药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百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度摇落,此志安可平!
首联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首联描绘了一专幅日暮时分,四野幽冥,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诗人在怅然间,登临苍凉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的秋日登临图。一开篇诗人就借眼前的实景描写,渲属染了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既照应了题目,又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李成在众多的将士中最勇猛强悍,发的号令非常严格,大家都不敢违百反他的号令。打仗时他先于士兵上阵。 士兵还没吃度自己不先吃,有士兵病倒时会亲自上门探访,下雨时不拿遮雨的用具,虽然问沾湿了依然神态自若。有人答控告李成是造反者,被宗弼看穿那人的阴谋,(于是)吩咐李成自己处治他,李成用棍打后把那人释放回了,他是如此的不计较。因为这样,将士们答都乐于为李成效命,每次都能克敌制胜。
宋史李常传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青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既登进士第,留下所抄书九千卷,给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改官秩,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一起推荐他们。
熙宁初年,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李常友好,以他为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青苗收取息钱,到这时,分条开列说:“三司条例司刚建立时,已导致中外议论。至于均输、青苗法,敛散取息,附会经义,人们又大为惊骇,无异于王莽琐碎离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王安石看到后,派亲信晓谕大意,李常不为此而停止。又说:“州县散常平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息钱。”神宗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请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复职,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多盗贼,论报没有虚日。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为兵士,使其在部下,尽知盗贼聚居的地方,全部发屋破柱,拔掉他们的基根,半年间,杀七百人,奸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6恶无处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年(1083),召为太常少卿,升任礼部侍郎。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询问于司马光。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入对,上书七事,叫崇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审疑狱,择儒师,修役法。当时役法差、免二科没有决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无他我,可长久的就正确。现在如果百姓都出资,那么贫困的人难办;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堪。各从其愿,那么可以长久。”于是折衷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逃欠不满二百缗的人,李常请求息钱超过二百缗也不收取。
被授予御史中丞,兼任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其所长。开始,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到这时,工役兴起,李常说:“京东、河北饥饿困乏,不宜疏导黄河。”诏命解除工役。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因而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以诗治罪蔡确,这不是用来敦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移任兵部尚书,辞谢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会计录》三十卷。
李常比孙觉大一岁,开始与孙觉齐名,都被吕公著赏识。他们的议论趣舍,大致多相同,所担任的最后官职也相同,二人死亡,先后只差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