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鸡子[jī zǐ ]:即为鸡蛋,古代多称鸡蛋为鸡子,现在许多地区的方言也多用鸡子。
出处:《三王历纪》
内容: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zd内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释义: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混混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的变化,他的智慧比天还要高超,他的能力比地还要强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容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八卦生四象。太极就是天地混沌,两仪是指天地。因此,混沌初开时最先有的是天与地,然后是八卦,八卦就是方位,指八方,然后有四象,四象指四季。
混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用法并不像在其他民族文化中那样常常只有贬义。相反,中国人常把混沌作褒义词使用,用以表达某种令人神往的美学境界或体道致知的精神状态。这与历史上的中国神话、中国哲学有很大关系,最终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辞源》收有“混沌”、“混芒”、“浑沌”、“浑沦”、“浑敦”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2等条。
混沌在汉语中有多种变音,如昆仑、馄饨、糊涂、囫囵、温敦、混蛋、葫芦等。在考察混沌意义问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看在哪以及怎样用混沌的,还要联系与它同义或近义的词汇。不过,也没必要囊括一切。
1.神话中的混沌
《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混沌神话,特别值得认真分析。《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