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读zēng 【副】 乃,竟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愚公移山》是传统的名篇,80年代以来的多次教材改革,每次教材中都选有这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三句话:“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句话中的“曾”字究竟该读什么音?人教版三次教材改革中出现了三种情况:94年版的《试用本》“曾”字注音为“zēng”,解释含义为“乃、并”.01年版的《审定本》 “曾”字注音为“céng”,解释含义为“连……都”.03年版的《新课程标准本》“曾”字没有注音,解释含义为“连……都”.三次教材改革,注音和解释都有变化,究竟以哪个为准?
要确定字的读音,必须先确定字的含义,什么含义读什么音,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人教版对“曾”字的含义解释为“乃、并”和“连……都”两种情况.查《辞海》《辞源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2》和《汉语大字典》这三部工具书,“曾”字下边都没有“连……都”这种含义,却都有“乃”这种含义.并且都注音为“zēng”,可见,当“曾”字解释为“乃”时,其读音应为“zēng”,而不能读作“céng”.《辞海》《辞源》的权威性是大家公认的,《汉语大字典》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六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是抽调全国数百位最有权威的专家历时多年编著的,代表了国家古汉语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既然这三部工具书都没有注明“曾”字有“连……都”这种含义,那它的读音“céng”也就失去根据了.虽然“曾”字在这三部工具书也有“céng”的读音,但它是当作“曾经”含义时才读“céng”的.所以,“曾”字解释含义为“乃”时,应读作“zēng”.
所以,《愚公移山》中的“曾”字应该按《辞海》《辞源》和《汉语大字典》的注音来读,读作“zēng”.
是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吧?
此曾读 céng
绝对对
【解释】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出处】愚公移山
【作者】列御寇
【朝代】先秦
【段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联系其他篇章,从《列子》一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0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道”的思想,而且从过程论的角度予以了发挥。《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称天地化生的不同阶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数字象征大道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其次,故事表达了道家的“抱一”观念。这种观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经》,并且被《列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所继承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