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在文言文中“既”有以下意思:
本义:吃罢,吃过。如:既百,小食也。——《说文》。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如: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
完毕;完了。 如: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
已经。 如:既来之,则安度之。——《论语·季氏》 。
不久;随即。 如: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如: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
拼音:jì
部首: 旡
组词:
既定;拼音:jì dìng;释义:已定版的,已为前提的。
既而;拼音:jì ér;释义:不久,一会儿,副词。指上件事情发生后不久。
既然;拼音:jì rán;释义: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
既往 ;拼音:jì wǎng;释义:以权前。
既是 ;拼音:jì shì ;释义:既然是。
1、<动>上级对下级发出指示。
例句: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必从。——宋·张端义《贵耳集》
译文:挟制皇帝,以其名名义诸侯,诸侯必然听从。
2、<动>使;让。
例句:庆既令居,韩姞燕誉。——《诗经·大雅·韩奕》:“
译文:喜庆有个好地方,韩姞心里好欢愉。
3、<名>官名。县的最高长官。
例句: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译文: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
4、<名>时令;时节。
例句:群葩当令时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8,只在花开之数日。——《芙蕖》
译文:各种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
5、<名>法令;命令。
例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屈原列传》
译文: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6、<形>美好;善。
例句: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诗经·小雅·角弓》:“
译文:彼此和睦亲兄弟,感情深厚少怨怒。彼此不和亲兄弟,相互残害全不顾。
7、<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假使”、“假若”。
例句: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晏子春秋·谏上四》:“
译文:弦章遇到您这样的国君,真是幸运!假使遇到夏桀王、殷纣王那样的暴君,弦章早就被处死了。
8、<形>对别人亲属的敬称。
例句: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译文:(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么配得上县太爷的公子?
扩展资料
令字形演变:
拼音:lìng、lǐng、líng、lián,部首:人,笔画数:5,造字法:会意字
结构:上下结构,五笔:WYCU,仓颉码:OINI,郑码:ODW,四角码:80302
字义解释:
一、令 lìng
1、命令。
2、使得。如:令人兴奋
3、美好。如:令名。
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兄(称对方的哥哥)。
5、时节。如:冬令
6、古代官名。如:县令
7、古又同“鸰(líng)”。
二、令 líng
1、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
2、复姓。如:令狐
三、令 lǐng
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组词:号令、命令、责令、口令、勒令、指令、令尊、令堂、敕令、叱令、训令、令闻、司令
“要”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百
1、用作名词,意思是:人体的腰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腰”。
出处:先秦·荀子《荀子•礼论》:“量要而带之。”
释义:根据腰身扎带子。
2、用作动词,意思是:通“邀”。邀请。
出处:晋·度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释义: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3、用作动词,意思是知:中途拦截。
出处: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释义道:土豪的儿子听说了祸事,就聚集了同宗本家的奴仆一百多人,想拦路夺回(他的父亲)。
4、用作版动词,意思是:相约。
出处:汉·乐府古辞《孙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释义:虽然同府吏有过誓约,但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
5、用作动词,意思是:威胁。
出处:清代·方权苞《狱中杂记》:“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释义:没有什么好要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
条
tiáo
①<名>枝条;树枝。《与朱元思书》:“疏~交映,有时见日。”
②<名>条理。《屈来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贯,靡不毕见。”
③<名>条款;项目。《战国策·秦策》:“科~既备,民多伪态。”
④<动>通达;通畅。《汉书·礼乐志》自:“声气远~。”
⑤<量>多指长形的物体或列的条项。《旧唐书·刑法志》:“约法为二十~。”
【又】指人的性命。zhidao《陈州粜米》:“兀的不送了我这~老命。”
【条畅】顺达通畅。
【条陈】分条陈述,也称分条陈述意见的书面材料。
【条贯】⒈条理;系统。⒉办事的程序手续。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