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许多人概叹1962中国战胜印度后没有占住藏南九万平方公里土地,甚至更进一步,灭了印度,饮马印度洋,立万世强国基业,就连所谓的军事理论家刘亚洲都有此说。
但我们在责怪之前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周边环境出发,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单凭一些人的一面之辞就大加埋怨,否定一切,首先对不起先烈,其次也是不负责任,不理性的。至于刘将军.空军出身.战术可能有一说.战略方面.实在不敢恭维.
1962年中国不是不想占住藏南那一大片土地,但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当时的领导人只能是选择撤军而不是冒进.
第一、从军事上讲7a64e59b9ee7ad94339,战争行为尤其是面对面交战的陆战,有个“度”,越过了这个“度”,超常使用部队,最后只能带来战争的失败,这在战史上不胜枚举,[战争论]中讲这一方面讲得最好。当时我军到了麦克马洪线后,已经到了战争的“临界点”,再往前攻虽然也可以,印军虽弱,但也实在是打不下去了————根本的原因还是后勤跟不上。补给线太远,补给跟不上,战前准备时,一发迫击炮弹,藏族老乡从拉萨背到前线要两个月!一车油料运到拉萨只剩下半车.印度从初期的打击中清醒过来后.轻型坦克已经参战,装甲部队正从后方飞速赶来,空军也在调动,另外有超级大国的支援,不只是轻武器,印军在许多方面占优势,总指挥考尔就是在战败后坐直升机逃走的,装备上当时印军就已经实现了直升机补给,达到了先进水平,这在高原条件下是个极大的便利条件,它的战后勤补给比中国军队充足得多,而我军经过一段时间作战后,已经是粮弹皆无,高原条件下体力也到了极限,部队士气仍高,但后勤接济不上,援军上不来。一月之内以四万之众破大国、灭强军,斩将夺旗,已是军史上少有的光辉业绩,到了极限.
第二、从全局角度看,将部队撤回来也是正确的,给了印方最大程度的打击,将它整个国家打傻了,占尽了上风,想打就打想撤就撤,挥洒自如,这一仗胜得漂亮,撤得也完美,战争中最难的不是进攻,而是撤退———实际上并不是全撤了,边境线上所有的战略制高点都被我们占了[领土损失并不如宣传中那么大,宣传是为今后采取动作留下伏笔],形成了中印边境线上我军居高临下的局面。并给印军留下了对中国军队深深的恐惧感,保证了中印边界四十年的平静,超过了保证三十年和平的预期,并且打破了列强利用印度向中国发难的企图,战略目的完全达到,并超额完成。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这是最好的收尾.我军撤军时,印度国内已经进行了军事总动员,老百姓群情激昂,准备与中国决一死战。印度对华开战不缺民意,当时尼赫鲁政府为了转嫁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向曾经的朋友中国开战,在宣传上下足了功夫,印度国内的反华情绪高涨,战前周总理曾经亲赴印度,试图挽回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周总理那样的口才、人格魅力都挽回不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可见关系恶化到何等程度。中方完全是被逼到绝路,才不得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还击。
第三、从中印边界的地形看,中印边界东线向中国一侧多为高山,向印方一侧则地势平缓。藏南那块土地多为平原,利于攻不利于守,属于兵家所说的交地.对中方如此,对印方同样如此。我军当时由高山乘势而下,打得印军落花流水、狼奔豕突,但部队皆为轻装,远离后方炮兵火力支援,没有任何重武器,连火箭筒、无后座力炮这样的随伴火器都没有弹药了。如果与印军在平原上列阵攻防,以我军的轻装部队,后继无援,后勤保障困难.而且.我军撤回来时,印度的32万大军正大挖工事,准备反攻.实际上如果它缓过气来,我们的四万轻武装军队再能打,也无法面对动员起来的举国重兵团.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这块土地这么好占,大清朝以前就被汉人住满了!国民党也不会傻到将藏南拱手让给印度.藏南的地形,有后勤补给方便的优势,但这块飞地,易攻难守,在军事上是个大的包袱,只有背上了才知道重。现在印军在那里驻了20多万大军,兵力兵器上都占了优势,主要任务却是防守而非进攻,地形的因素是个主要原因。
尼赫鲁当时向中国动武,正是因为看到藏南的这种地形,占了藏南后因无险可守.不拿下高地最终还是守不住,就想占住整个西藏.加上国际形势有利,中国国内又恰逢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才很有把握地认为中国不敢还手。
从战略形势上讲,印度占了优势.它当时动手确实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只是尼赫鲁的命运不济.遇上了毛泽东.考尔也晦气.做了刘伯承的对手.
但在战略形势的运用把握上.尼赫鲁与毛泽东实在是相差几个量级.在战术上,还没开战刘帅就针对印军铜头铁尾豆腐腰的弱点制定了完整的作战方案.考尔败的一塌糊涂其实是意料之中的.
同时还有气候因素,指挥战役时,刘伯承巧妙利用了西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边界作战我军大胜后,战事全过程连中间休战期间历时仅月余,又快打快撤,未等印度缓过气就撤了回来。刚撤回大雪就封住了山,战场时机天候把握精妙,等印军缓过劲来急于报复时,西藏已经大雪封山,欲攻无路;
如果当时部队不撤,后路被大雪封住,援兵不继,粮弹无补,面对印度的重兵团大军.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的情况是中方利于速战,难于持久。而印度是在家门口打仗,后勤补给方便,兵源雄厚,利于久战;它兵败之后急于翻身,甘于自降身价,为了取得军事支援,连不结盟运动首领的好名声都不要;对美苏都作出了极大的让步,当时促狭的美国人给了印度几飞机武器装备,却在机场上打开后舱口,向全世界来个大展览,举世大哗,印度的国际威望降到了冰点。印度丢尽了脸忍气吞声,换来了超级大国的援助,等把家当都当了买了家伙来复仇时,敌人却不见了.
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将“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印争议地区由“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引起中方强烈抗议。军方强烈主张借此再打一场中印边境战争,收复失地,但是最终停下的原因,就是来自后勤,因为我们难以为战争需要提供切实保证。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后勤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部队的生存状态。如果这场战争真的爆发,胜负的天平很可能倾向我们的敌人.
由此可以看出.62年的撤退是何其明智.
反观中国当时的周边环境,东南沿海,中苏边境,国内问题,三年自然灾害等等等等,国内问题重重,周边列强虎视眈眈.列强所忌的.是我军在朝鲜战场上建立的赫赫威名,这是中国能傲立于东方的最大资本.如果这一仗解放军败了,后果不堪设想。
在中国地图上,西藏南部有一片地区只标志寥寥无几的城镇地名。不了解情况的中国人如果想去那一带走走,离很远就会被边防军挡住,印度军队就在对面。他们会发现那片地区事实上只在中国地图上属于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4中国。如果换一张印度地图,那片地区是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还多两倍。目前中印两国的实际领土控制线是中国一直不承认的“麦克马洪线”。画在中国地图上、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九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军作家金辉对那片土地这样换算:
——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
——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
——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
——相当于六个科威特;
——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中国军队接到的命令不仅是放弃全部收复的失地,撤回到“麦克马洪线”,还要再从“麦克马洪线”后撤二十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结果印军不但轻易返回原来控制的地区,又趁虚而入,继续向北蚕食推进,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确实不太好理解。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台湾死盯住不放,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另一方面对面积大三倍的这片领土,却采取这种姿态
面对时间造成的既成事实,那片土地已经很难再被中国重新拿到。1962年是唯一的机会,那时印度实现实际控制只有十来年,事实还未既成;印度移民尚不多,当地居民对西藏普遍有向心力;中国对印度又有较大军事优势。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全部具备,而且已经在事实上把那片土地拿了回来。只要守住,坚持若干年,既成事实就在中国一方,今天的主动权也属于中国了。对中国的遗憾是,也许这样的机会已经永远地丧失,不可复得了。
补给线太长,没法驻扎部队,所以不得不退出来。
当时青藏铁路没修通,整个西藏南部连正经的公路都没有,部队所有补zd给都是靠骡马拉上去的,运上去一公斤粮食路上就要有十公斤粮食喂马,炮弹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人背四颗炮弹走几百公里上阵地,还不够炮兵排一个齐射的。
所以就打完仗就直接退回来了,否则印军反扑根本顶不住。不得已而为之。
印度那边的道路状况好太多了,补给很容易。
战术上是胜仗,战略上也是内胜仗,从此后印度人下破了胆,中国每增兵一个团他们就得增兵一个师来防御。而且藏南容的几个要点仍在中国手上,现在青藏铁路修通了,藏南的公路网基本完成,还有几个军用机场,一旦开战,三天内中国就可以调动十个师到达前线。目前前线补给线中国修的比印度还好,中国一直在准备打仗。可以说只要中国愿意,随时可以夺回藏南,现在就是刀架印度人脖子上讹好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