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匈奴语(Hun Language)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以及欧洲历史上的Hun人(匈人)所使用过的语言,现已消亡。匈奴语系属的分歧从语言上讲,白鸟库吉是第一个借中国历史记载中的零星资料企图将匈奴语言归类的学者,但是他自己也游移于突厥和蒙古两种可能之间。白鸟的结论早已被后来的阿尔泰语专家否定,他的研究无非表明突厥和蒙古等阿尔泰语曾经从匈奴语中继承和吸收了不少词汇,但不能证明匈奴语属于两者之一。
从语言上讲,白鸟库吉是第一个借中国历史记载中的零星资料企图将匈奴语言归类的学者,但是他自己也游移于突厥和蒙古两种可能之间。白鸟的结论早已被后来的阿尔泰语专家否定,他的研究无非表明突厥和蒙古等阿尔泰语曾经从匈奴语中继承和吸收了不少词汇,但不能证明匈奴语属于两者之一。例如一代雄主冒顿单于之名一般被认同为北朝隋唐出现的突厥语“莫贺咄”,也即外蒙首都乌兰巴托(红色英雄)之“巴托”和清代常见的“巴图尔”称衔。但是该词在阿尔泰语中并无完满解释,反而在伊朗语中可以找到词源。匈奴不属于蒙古语族今天可说已成定论。蒲立本(Edwin Pulleyblank)更用中国史料证明匈奴语和阿尔泰语互不相容的几项特征,因此提出匈奴语甚至不属于阿尔泰语系,而可能与叶尼塞区域的几种语言有关。
另一方面,前苏联和俄国的语言学者近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6年来作了不少比较研究,初步表明叶尼塞区域和高加索区域的语言和汉藏语系有某种亲属关系。所以到头来匈奴语和汉藏语可能还会变成“亲戚”。其他不说,最近便有人提出匈奴—鲜卑语的“祁连”(义为“天”——祁连山和天山均由此得名)和汉语的“天”或“昊天”同源。
从人种上讲,匈奴的成分也很复杂,决不能以“蒙古人”概之。例如外蒙古发掘的匈奴古墓中曾发现匈奴人像,其眼睛被绣成蓝色。另外中国历史上的羯族曾是匈奴族的一部,在西晋灭亡后建立后赵。当冉闵灭后赵时,史载“高鼻多须者”被滥杀。被认为是匈奴汉主(高祖光文皇帝)刘渊“苗裔”的稽胡到隋唐时还被谚语说成是“胡头汉舌”。现代学者公认匈奴族部落联盟中肯定包括许多欧罗巴人种的白种人。至于匈奴帝国的民族究竟属于什么人种,至今还是一个悬案。
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的语言属于讲蒙古语族,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
关于匈奴语的语言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大分歧,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突厥语说。即认为匈奴人和匈人的语言属于突厥语族,有法国学者Remusat , Klaproth , 日本的白鸟库吉(1900年)以及Ramstedt , von Gabain , Pritsak等人。
2、蒙古语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白鸟(1923年后改变以前的观点)和法国的伯希和(Pelliot)。
3、认为匈奴人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政治集团,匈奴语也是许多语言的混合,如法国人Lacouperie。
4、认为匈奴语属于一种西伯利亚地区的叶尼塞语言,匈奴人说的是一种已消亡的羯(Keti~Kiti)语(属古西伯利亚语或汉藏语)。持这一观点的有两为著名的学者,他们是匈牙利的利盖提(L. Ligeti) ,另一位是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E. Pulleyblank)。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皆言“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桓宽《塩铁论.论功》却说“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记”。此盖指汉文帝时嫁予单于的宗女,随从宗女身边的官员中行说,教导匈奴单于左右疏记及计算畜物数目。
《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1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语。例如:“撑犁孤涂单于”据说在匈奴语中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汉语: thrang rii)和“单于”(上古汉语: dar wa)分别和蒙古语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有些则认为是东胡、蒙古语的混合。[14][15][16]详见下表。
匈奴语 汉语 东胡语、突厥语、蒙古语
1 撑犁 天 Tangri(突厥)
Tangri、Tangere(蒙古)
2 孤涂孤屠 子 gute、hute(东胡)
3 单于 广大 Cinkai(东胡)
Cinkda(蒙古)
4 冒顿 圣 Bogda、Bogdo(蒙古)
5 阏氏 妻 Asi(东胡)
izi(蒙古)
6 头曼 万 Tuman(东胡、突厥、蒙古)
7 逼落 a.冢
b.种 Dara(蒙古)
Vtara(东胡、突厥、蒙古)
8 瓯脱 室 Saka(东胡)
Ceke、Sere(蒙古)
Sagatex(突厥)
9 屠耆 贤 Voda、vota(东胡、突厥、蒙古)
10 径路 刀 Uyngyrar(突厥)
11 居次 女 kyz(突厥)
12 祁连 天 kilem(东胡)
13 若鞮 孝 sakati(东胡)
suhutai(蒙古)
14 比余 栉 Psi、pit(高丽)
Fesu(马札)
15 胥纰 a.瑞兽
b.钩 Sabintu(东胡)
votk(东胡、突厥、蒙古)
16 熐蠡 聚落 Falan(东胡)
Balgha-sun(蒙古)
Balik(突厥)
17 服匿 缶 Butun(东胡)
putung(蒙古)
匈奴可能本身就自有其语言系统,在本身发展期间可能不断吸收了其他种族的语言,并或浅、或深的影响到其他民族的语言。在汉代,匈奴语为西北各种氏族中最为通用的语言,所以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至西域各国时,还带了堂邑氏故胡奴父照前去作为翻译。
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雑;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而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中国北方说成是单一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造反了人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