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精于术者,定死术下。
万物皆自然,唯有还原一切才是最高境界。
道法自然, 不易而了然于心,所以善易者不卜。
“善易者不卜”较公认的理解应该是说,真正精通易术的人,能够看到定数,而他们也明白,既然是定数,那么也就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所以占卜对于这些人本身其实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了。
“不占而已矣”,孔子说“不占而已矣” ,就是说,不问结果只问是否应该。如果应该,排除万难,也要去做。人生亦如此。
“善易者不卜”
孔子说“善易者不卜”,并不能理解为“真懂易经的人从不用易经做占卜”。易术本来就是古人发明了用来占卜的,要是会易术的人都不占卜了,易术也就没有意义了,自古也就早失传了。
“不占而已矣”
占,只有一种警示,所有的都是变数,有吉就有凶,就像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吉凶也是互相转化的,只有第六十四卦,是唯一的一个吉卦,谦卦。有谦,才能保得万年吉,道理如斯,恒古不变,参透的人应该不少,做到的人好像不多。
扩展资料:
启示:
无论是荀子的“善为易者不占”,还是孔子的“不占而已矣”,都强调潜心研究易经,修炼品德的重要性,这样的人根本不用为自己占卜,他们依据《易经》作为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就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而对于那些没有道德而且作恶多端的人,他们的命运也必然会被对于易经熟练的人所看穿,也不需要占卜。但是后世将荀子这番话理解为熟悉并精通周易就可以不用占卜了。后世强调占卜师占卜术熟练老道,具有一定的趋利性;孔子和荀子而是更强调生活中的处事之道,更加e5a48de588b67a64362强调实用性。
详细解剖周易后,发现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中正之道。就是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合理状态和其变化的适当范围,不超出这个合理的适当的范围,就能获得成功,另外,为人处事要一身正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无恒之人,易所不占。”语出《论语注疏》卷十三·子路第十三.这个原文我就不给你贴了,反正你在网上很容易查到。不过要回答你的问题,仅仅解释《论语注疏》里的这句话是不够的。
实际上,这是《论语注疏》对《论语》注释中的一句话,“易”就是指《易经》。而与此相对应的《论语》原文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
这句话中的“南人”就是南方的部落,“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的意思就是人若无恒心,连巫医也做不好。孔子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并引用《易经》来进一步说明。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易经第三十二卦——恒卦里的第三爻。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恒久的德行,立身行事变化无常,那么他迟早要自取其辱。所以整段话强调的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33就是一个“恒”字。
而要理解后面一句“不占而已矣”,则要对《易经》进行一定的了解。《易》本来是一本占卦的书,而我们读的《易经》,更多是《易传》部分,也就是孔子及后代对《易》所作的注解。卦和传合起来,才能称为《易经》。孔子曾这样说过:“《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也。”“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由此看出,孔子在注解《易》的时候,并不看其占卜算卦的那一档事,而着重在《易》中求“德义”。所以,“不占而已矣”所说的就是这样一个观点:你有恒德,自然吉;你无恒德,必然凶。修德就能决定人的吉凶,何必还用占卦呢?
把上面的分析代入“无恒之人,易所不占。”,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恒久德行的人,求卦也没用。
.
《周易》之妙,有体有用。
其用有三:一曰易卜(筮),二曰易学,三曰易占。卜筮者,算卦之术也。卜者,以龟甲起卦也;筮者,以筮草起卦也。或精准如神,或荒谬不经,俗子鹜趋之,智者不来为也。易学者,穷经诘意,循章求旨,学者之事也。占者,因象致理观法也,上智之士之所好也。
《周易》之体,至简至易,曰“神无体而易无方”,大道之源也,若不得要领,必微妙难识,能洞悉其妙者,惟圣贤而已自。
《周易》之体用既名,可知圣贤君子务其体,俗子凡夫执其用。亦云下者用卜,中者为学,上者观占。古语云“善易者不卜”,又zhidao云“君子不卜,圣人不谋”,此之谓也。
若洞彻易道,则未卜而知,不学而能,不占而通。此番玄妙之境,非大圣高贤不能至也。子曰”不占而已矣“,真千古一圣也!
贫道学易未精,言多错讹,若有高贤指正,感佩之至!
无量天尊,贫道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