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侯爷即侯爵,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蔡国、卫国、邢国、晋国、燕国、管国、滕国、杨国、箕子朝鲜、薛国、焦国、赖国、纪国等。
唐朝、宋朝有县侯;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清朝时,侯爵属于超品,比正一品都高。普通官员是无法得到的,即使丞相也不例外。只有皇亲国戚和有大功的臣民才有此殊荣。
扩展资料:
明朝爵位:
明初,宗室封爵中亲王名高位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间,朱元璋7a64e78988e69d83338授予亲王以兵权。特别是分封在北方沿边的藩王,不仅拥有直属的护卫军,还经常统率大军出征,称为塞王。
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权,加强对宗室的限制和监视,从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数不断增加,禄米成为明政府的沉重负担。藩王也竞相非法占田,少者几千顷,多者数万顷,减少了明政府的赋税收入,激化了社会矛盾。
万历以后,为解决这些矛盾,朝廷被迫开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许镇国将军以下参加科举考试,以期宗室自养,而不再寄生食禄,但收效甚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侯爵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王636f7079e79fa5e98193333。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cha王、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cha(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才cha(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大概就这样了吧,我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到你~
赏赐一爵,指赏酒赐一杯。
爵,是百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
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度流行于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知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道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青铜器爵实际内上就是相当于现今的酒杯容。其形状为“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把手。当属最早期的酒杯。
应该是侯,否则的话,什么都不是,褒珦有两个身份:褒国君主,亦是周国的大夫。(下面是一些关于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的资料: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吕王、丰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8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