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对这些国君称呼为公,是对其的尊称,但是通常还是以爵位相称。从鲁隐公、鲁桓公一直到最后的鲁哀公,在史册中均以公来称呼。对于其他国君,分为不同场合有不同称谓,有时候对其尊称为公。对郑国和齐国的国君称呼为公,都是对其的尊称。还有爵位和尊称同时出现的特例。
扩展资料:
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这是周的制度。近代以来,刚好用来翻译西欧的爵位。反过来,欧洲人也有count、duke之类的欧洲爵位,来翻译中国历史上的侯、公。举一个例子。清初的时候,法国传教士李明(Louis Le Comte)来了一趟中国,回去以后写了《中国近事报道》(1692年出版)。
其中讲皇帝会给大臣封爵,这些爵位叫Comte、Duc(今天我们说的伯爵、公爵),还有一堆其他的——“我也不知道这些用我们的语言该怎么解释……”这时,传教士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爵位和西欧的爵位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尝试用欧洲的爵位(Comte、Duc)来解释清代的爵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李明(Louis Le Comte)并没有完全使用法国的爵位系统,来对应中国的爵位。甚至,他已经表示,清朝的那一大堆爵位,他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某种意义上,他也意识到清代爵位和法国爵位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谁最早把中国传统中的公侯伯子男,和英国传统下的五级爵位对应起来,我也没有系统地考察过。19世纪苏格兰人理雅各翻译《书经》等文献,才把这种对应关系巩固7a64e59b9ee7ad94361下来。事实上,整个西欧,也只有英国有比较严格的五等之爵,刚好和周的制度相仿,都是五级。法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虽然,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也是五级,但这只是称号不同,并不标记高下。换句话说,一个伯爵,如果系出更古老的家族,可以比一个侯爵更高。某种意义上,在法国,贵族身份首先来自于其家族谱系,然后才是他实际持有的头衔。
因此,一个贵族子弟,即使没有爵位,也是一个贵族,只是没有头衔的贵族——而不是说已经沦为平民了。总之,因为种种复杂的因素,在路易十四的宫廷里,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
诸侯不管爵位如何,死后谥号都可以称公,但是活着的时候只能按照爵位称呼
应该是侯,否则的话,什么都不是,褒珦有两个身份:褒国君主,亦是周国的大夫。(下面是一些关于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的资料: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7a64e58685e5aeb9338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
楚国并非周王诸侯,只是受其文化影响,时而臣服时而敌对。故百时称王,时称公。
周室有五等度爵:公侯伯子男,依血缘与功勋分封。拱卫在周朝国都附近的侯爵以上诸侯皆尊为公(如知卫公);担任过周王上卿(即国相)的诸侯亦尊为公(如虢公);战国时期,诸道侯皆谮称王
孔子著<春秋>,无道乱礼者贬其爵。如郑庄公回写作郑伯(因其杀害亲弟)、夫差写作吴伯(原为公爵,因谮称王,故贬抑之)。如是者多矣,后人答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