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叔 婶 表叔 表婶
大爹(大大百) 大娘(大妈{爸爸的哥哥,表哥}
舅 妗子{妈妈的弟兄和他老婆度}
舅姥爷 舅姥{姥姥问的弟兄和他的老婆}
姨姥爷 姨姥{姥姥的妹夫和妹妹}
太姥答 太姥爷内{奶奶,姥姥的妈妈爸爸}
小姥爷 小姥姥{姥爷的弟弟和弟妹}
姑姑容 姑父[爸爸的妹妹和妹婿}
姑奶 姑爷{爸爸的姑姑和姑爷}
老太{爷爷的爸爸妈妈的统称]
由于生儿育女,代代相传,家庭人口在增加,儿女分家另住,原来的一家变几家。如此不断变化,形成了家庭亲属关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族之内都是本姓本家,互相之间排列辈分,按辈分称呼。 排论辈分的基本方法是先从自己开始。同一父母生的,男的比自己年龄大的是哥哥,比自己小的是弟弟;女的比自己大的是姐姐,小的是妹妹。兄弟姐妹多的称呼前可以加排行,比如大哥、二哥、三哥等等。以男性为主线排列的亲属关系叫做父系亲属。以女性为主线排列的亲属关系叫做母系亲属。父系亲属称为直系亲属,母系亲属及父系亲属中的其他亲属统称为旁系亲属。 在直系亲属中,生身父亲一般称呼为“爸爸”、“爹”,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3母亲一般称呼为“妈妈”、“娘”。父亲的父母是自己的祖父祖母,对祖父俗称为“爷爷”,祖母俗称为“奶奶”。祖父的父母是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曾祖父俗称“太爷”,曾祖母俗称“太奶”。曾祖父的父母是自己的高祖父、高祖母,高祖父俗称“祖太爷”,高祖母俗称“祖太奶”。高祖父是自己爷爷的爷爷,与自己中间相隔三代人,共是五代人。 从自己往下,自己生的孩子男性是儿子,女性是女儿,他们称呼你为爸爸或妈妈。儿子生的孩子男性是孙子,女性是孙女,他们称呼你为爷爷或奶奶。孙子生的孩子男性是曾孙子,俗称重孙子;女性是曾孙女,俗称重孙女,他们称呼你为太爷或太奶。曾孙的儿女是玄孙。玄孙是你孙子的孙子,你是他爷爷的爷爷。从自己算起至玄孙,共是五代人,中间相隔三代。 直系亲属从曾祖父到自己,再到自己的玄孙,共是九代人,叫做九族。 在各种旁系亲属关系中,与自己是同一代人的,有直接关系的年龄比自己大的一般称哥哥姐姐,小的称弟弟妹妹。自己妻子、丈夫方面的亲属随爱人的称呼。妻子的父母是岳父、岳母;丈夫的父母是公公、婆婆。双方都随对方称呼。对哥哥的妻子称嫂子,弟弟的妻子称弟妹;姐姐的丈夫称姐夫,妹妹的丈夫称妹夫。 父亲的哥哥、嫂子是伯父、伯母,俗称大爷、大娘。父亲的弟弟是叔叔,叔叔的妻子是婶娘。叔父伯父的儿女是你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父亲的姐姐妹妹是姑母,俗称姑姑。姑姑的丈夫是姑父。姑姑的儿女是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亲的姑姑是姑奶,姑奶的儿女是你的表叔、表大爷、表姑。父亲的叔伯是爷爷的哥兄弟,随祖父称爷爷,称呼前可加上排行,如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等等。 母亲的父亲是外祖父、外祖母,俗称老爷、姥姥或外公、外婆。母亲的叔伯也称老爷,称呼前可加排行。母亲的哥哥、弟弟是舅舅。舅舅的妻子是舅母,有些地方称“妗子”。舅舅的儿女是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母亲的姐姐妹妹,是姨母,姨母的丈夫是姨夫。姨母的儿女是姨表兄弟姐妹。母亲的姑姑是姑姥,母亲的姨是姨姥。哥哥弟弟的儿女是侄子、侄女。姐姐妹妹的儿女是外甥、外甥女。 女儿的儿女是外孙、外孙女。 在各种称呼中,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是互相对应的称呼,父亲与儿子、祖父与孙子、叔父伯父姑姑与侄子、舅舅姨母与外甥、外祖父与外孙都是互相对应的关系。
上几代名称与排序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4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下几代名称与排序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扩展资料
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
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辈分
1、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2、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3、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4、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5、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6、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7、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8、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9、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10、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11、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12、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13、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14、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15、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16、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17、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18、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19、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20、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21、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22、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23、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24、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25、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26、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27、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28、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29、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30、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31、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32、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33、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34、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扩展资料:
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辈”就是“辈分”的意思,这是中国宗法社会形成的一个传统。“辈分”又为“辈份” ,《辞海》中解释为“家族、亲戚等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3的世系次第的分别。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
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
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
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