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只要看了一下故事,我想你就能解释了。
东晋时期,在建康白马寺有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这个支道林俗姓关,出家后就改姓支,名遁,道林是他的字。支道林是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也有人说他是河东林虑(今河南南林县)人。支道林从小就聪明机灵,悟性极强,而且饱读诗书,通晓诸子百家之言。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领会深奥的哲学道理,因此很受当时名士王濛等人的赏识。支道林曾一度隐居山林,潜心研究佛经,深谙佛经义理。二十五岁出家后,每次遇到讲经的时候,他的分析都能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为其他僧众所不及。
他的许多新奇的言论引起一代名士谢安的注意。当时,其他名士也相继与他交往,如王羲之、许询、王洽等等。这时候的支道林在与名士的交往中,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庄子》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的代表作,其中既继承了老子道家文化思想的传统,又阐述了他自己不同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包藏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晋代的名家向秀和郭象都曾为《庄子》作注,并且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后来人们一谈起《庄子》,都纷纷引用向秀和郭象的注解。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一直以来也是名流学士辨析讨论的焦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挖空心思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包含的道理,但都没有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与一7a64e78988e69d83336些社会名士在建康白马寺中聊天,当他们谈到《庄子·逍遥游》时,支道林开始只是坐在一边凝神静听别人的言论,自己不发一言,后来见众人所谈都是出自郭象和向秀的注解,并无新意,就连连摇摇头并打断人们的话,说出了自己对《逍遥游》的见解和体会。事后,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游》重新作注,赋予它新意。支道林的《逍遥游》注释大大超出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众人一听,都很惊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颇有道理,超出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
于是,后来人们就借用支道林的看法来解释《逍遥游》了。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
[解读](豆萁与豆)本来都是豆根所生,(豆萁燃烧着)煎熬豆子,为什么这么紧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违背天理,为常情所不容。告诫人抄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袭弟曹植一直心怀嫉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如不做到,就将处死。曹植未走完七步,便作成了一首诗,后人称为《七步诗》。广泛流传的四句是:“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萁(qí):指豆茎。
【一木难zhidao支】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也粘贴了点儿。你可以补充追问你要找《世说新语·文学》里哪段
文学第四
1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
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
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
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2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
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
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3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
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塑土换心),逢彼之
怒。」
4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6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
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
素闻虔名,意疑之。明早往,及未寐,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5锺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
遥掷,便回急走。
6何宴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宴闻弼名,因条向者
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
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
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8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
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
所不足。」
9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
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10何宴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
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11中朝时,有怀道之流,有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已语多,小极,不复相酬答,乃
谓客曰:「身今少恶,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问。」
12裴成公作崇有论,时人攻难之,莫能折,唯王夷甫来,如小屈。时人即以王理难
裴,理还复申。
13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
加研寻,一无所愧。」宏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14卫□(王介)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
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
「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
无膏肓之疾!」
15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
16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
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
类。
17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
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
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
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18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
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王介)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
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于一!」遂相与为友。
19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
坐,挑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
咨嗟称快,王亦以为奇,谓语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20卫□(王介)始度江,见王大将军,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王介)见谢,
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王介)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昔
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
21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
生,无所不入。
22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
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
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
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
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羽妾)如生母狗馨。」
23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在阿堵上。」
24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
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25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
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故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
问,如牖中窥日。」
26刘真长与殷渊源谈,刘理如小屈,殷曰:「恶,卿不欲作将善云梯仰攻。」
27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28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
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
「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29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
一卦为限邪?」30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于时竺法深、孙兴
公悉共听。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孙问深公:
「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
风?」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