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史记》是司马迁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是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全书所记内容上起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总括三千年史事,计十二本记,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既是一部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内容浩瀚、形象生动的文学巨著。
《史记》在史学上的巨大价值表现在:
一、首创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司马迁写《史记》创造了五体结构的述史形式。本纪,专记历代帝王的重要史事,以显示天下的发展大势;世家,专记诸候王国和功臣大夫的世系;列传,第一次突出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性;书,记载历代典章制度和专门史。自此以后,历代遵循,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定则。宋代郑樵说:《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二、首创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史记》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道德、科技、宗教、民族、风俗、地理、文学、艺术等,都包括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广泛地开拓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推动了史学的大发展。它记载了社会各阶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1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从帝王、贵族、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经济家到说客、策士、刺客、游侠、隐士、土豪、商人、医者、卜者、农夫、倡优、妇女等,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凡对推动历史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人都写了进去。而且记载的范围延伸到中国的版图之外,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把历史编纂的时空界限,第一次扩大到当时人所能知的范围,使《史记》具有了世界史的性质。
三、首创实录史事的信史。司马迁著史不虚美、不隐恶、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他勇敢地揭露批判了历代皇帝和臣们的种种荒淫、奢侈、残忍、自私的丑行。他不顾忌当朝治者的喜怒勇敢地直书史实,即使残暴的汉武帝也不例外。他不因个人的爱憎而歪曲历史真相。他深入实际,认真调查考核,弥补了旧有史料的许多缺漏,纠正了旧记载旧传闻的许多偏颇之处。他的这种实录精神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
《史记》在文学上的巨大贡献:
一、司马迁是中国和世界传记文学的开山祖。在中国,《史记》之前的一些作品虽然也刻画了人物形象,但往往以叙事说理为主。而《史记》中的列传、本记、世家多数是精彩的传记文学,是古代传记文学的高峰和典范,开创了以写人为中心的写人文学,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欧洲人称颂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写了希腊与罗马名人传各23篇。而司马迁《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则达100多篇。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较司马迁要晚两个世纪。所以司马管才真正是世界传记之王。
二、《史记》塑造了一大批典型形象。《史记》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专家学者、平民、商人、游侠、妇女、医生、方士,旁及少数民族首领、农民起义领袖等。举凡自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年在历史大舞台上活跃的各种各类、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都有记载和描绘,一部《史记》写了四千多个人物,能够称得上典型象的则有一百多位。个个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其共性与个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史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是汉代文学的最高峰。是历代作家和读者学习和欣赏的光辉典范。《史记》写人叙事,在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化的语言,乃至结构布局等方面,创造出了一整套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被称为“史公笔法”,为后世的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各类文学体裁的创作所学习和借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还为小说、戏剧、电影、电视提供了大量奇伟、悲壮、瑰丽多姿的历史题材。司马迁精心描绘的许多惊天动地的斗争,气势恢宏的事件,慷慨激昂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故事是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
总之,司马迁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在中封建史上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巨人,在世界古代上也是一位罕见的天才。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9]
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1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7a64e78988e69d83365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汉书》则是班固所著。《史记》和《汉书》无论在历史观点、语言风格或体制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1)司马迁作《史记》,虽以孔子作《春秋》自许,但他却不赞成《春秋》的「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对於帝王贵族的罪恶,都能据实的揭露出来。他又不以成败论人,如把陈涉列入「世家」、项羽列入「本纪」,给予他们很高的历史地位。《汉书》是受诏而作的官书,其立场是为封建王朝服务,所以没有《史记》那样强烈的批判精神。(2)《史记》在语言运用上,大量吸取民间口语、谚语和歌谣,具有通俗流畅、浅易近人的特徵。而《汉书》的作者班固是东汉著名的赋家,重铺排,尚藻饰,并多用骈偶句法。史家范晔所说的「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正指出《史记》和《汉书》不同的风格。(3)《史记》参考各种史料文献,贯通和总结自有史以来至汉武帝为止数千年的历史,运用「本纪」、「世家」、「表」、「书」和「列传」五种体例组织配合起来,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汉书》是断代史,只记载西汉一代史事,其体例多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书》虽不及《史记》规模宏伟,但由於时代只有二百余年,加以有《史记》作参考,故所记史事较为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