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没有“以效敬尤”这个词,应该是“以儆效尤”。
释义:儆:使人警醒,不zd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1、以儆效尤
释义: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出处: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例句:为了严肃校级,不处分不足以平众愤。学校决定给予你大过处分,以儆效尤。
2、引以为戒
释义:以他人或自己犯错误的教训作为警戒。
出处: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例句:这一惨痛事例足以使我们引以为戒。
扩展资料
1、以儆效尤讲的是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在执政期间,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2、《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62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3、《国语》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以儆效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引以为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郑庄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左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国语
以儆效尤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ǐ jǐng xiào yóu,儆:使人警醒,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3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白话文:“郑伯的过失,他们也将有责任。”
成语解析:
【示例】:我以为各人均应先打屁股百下,以儆效尤。 ——鲁迅《准风月谈·文床秋梦》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同“杀一儆百”
【近义词】杀一儆百、杀鸡儆猴、惩一儆百
【反义词】如法炮制
扩展资料:
近反义词解析:
一、惩一儆百
【解释】:惩:惩罚;警:警戒。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出自】:《汉书·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白话文:“他是可取的,以一个警报百,官吏百姓都穿,恐惧改过自新。”
【示例】:兄弟今天定要惩一儆百,让众人当面看看,好叫他们有个怕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意为杀一儆百
二、如法炮制
【解释】:炮制:用烘、炒等针药材制成中药。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即如法炮制,果然把阵破了。”
白话文:“就照着现成的样子做,果然把阵破了。”
【示例】:两个茶房将第二箱抬到舱面上,他如法炮制,一箱书又变成了一箱半,还撕碎了几个厚纸包。 ——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以儆效尤
百度百科-惩一儆百
百度百科-如法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