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成语是:目瞪口呆
目瞪口呆
【解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6
【出自】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吓得项王害怕而发愣,一点都动不了了。
【例子】 她看见这惊险的一幕,吓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近义词】目定口呆、目瞪口哆、木鸡之呆、目瞪舌挢、哑口无言、瞠目咋舌、呆头呆脑、目怔口呆、瞠目结舌、惊慌失措、瞪目结舌、张口结舌、呆若木鸡、目瞪口歪、目瞪口张
【反义词】泰然自若、神色自若、淡定自若、从容不迫、气定神闲
扩展资料
1、目瞪口呆的近义词
瞠目结舌
【解释】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出自】邹韬奋《经历》:“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耳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示例】这空中飞人的特技十分惊险,看得观众瞠目结舌。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2、目瞪口呆的反义词
从容不迫
【解释】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出自】巴金《家》十五:“这些人从容不迫地叩了头,花费了半点钟以上的时间。 ”
【示例】在大家的掌声中,他从容不迫地走上了讲台。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举止不慌
(1)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麝月等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用 法: 联合式;636f70797a64361作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2)瞠目结舌。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3)惊愕失色。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用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4)瞪目咋舌。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出 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5)目瞪口僵。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