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直道相思了无益 且作新狂解旧狂什么意思-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什么意思

直道相思了无益 且作新狂解旧狂什么意思-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什么意思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尘沙 (喻)数量极多,如尘如沙

【烦恼(梵kles/a,巴kilesa,藏n~on-mon%s-pa)】

指恼乱身心,令不寂静之诸种心理作用。与随眠(nus/aya)相同。然有谓潜在的烦恼称为随眠,显在表面的烦恼称为缠(paryava-sthana)。《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大正28·984a)∶‘烦乱逼恼身心相续,故名烦恼,此即随眠。’《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及《俱舍论》卷二十等,谓一切烦恼系由因力、境界力、加行力等三力而起,随眠未断未遍知为因力,顺于欲等之境界现前称为境界力,缘彼之非理作意称为加行力。《入阿毗达磨论》卷上,谓有唯依境界力而起之烦恼。
烦恼之种类甚多,大别有迷理与迷事二种。迷理即见惑,指迷于四谛之理,为见道所断之烦恼;迷事即修惑,指迷于物之事相,为境界所逼的烦恼,修道所断。见惑修惑中又总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种,为诸惑之根本,故称根本烦恼,或称六随眠。此中,又开‘见’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称为五利使;相对的,‘贪’乃至‘疑’之五种则称五钝使。此十使称为十根本烦恼、十随眠。就中,五利使唯属迷理之惑,五钝使则通于迷理、迷事二种。

依《俱舍论》等书所载,于见道断贪等十随眠时,欲界四谛下生三十二之别,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四谛下各生二十八之别,故见惑合有八十八使,于此加上修道所断之十随眠,名为九十八随眠,再加十缠,则称百八烦恼。但是唯识家认为,见道所断之欲界四谛下有四十,上二界四谛下各有三十六,如此见惑合有百十二使,又于修惑加身、边二见则三界合有十六,即见修所断总有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按,唯识家将烦恼分为分别起、俱生起二种,见惑为分别起,于见道时断除;修惑是俱生起,于修道时断除。

又,从此等根本烦恼等流而出的染污心所,称为随烦恼,或称枝末惑、随惑。《俱舍》等书谓随烦恼有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7憍、睡眠、恶作等十九种,唯识家则除去此中之悔、眠二者,另加失念、散乱、不正知三种而成二十法。又,烦恼有不善、有覆无记二种,欲界之见修二惑其性通不善与有覆无记。不善之烦恼能招引非爱之异熟果,故称为有异熟烦恼,此于得不还果时断除。上二界之见修二惑唯属有覆无记,不招非爱之异熟果,故总称无异熟烦恼,此于得阿罗汉时断尽之。
烦恼随义之差别,而有随眠、缠之异名,此外,又有结、缚、瀑流、轭、取、系、盖、株机、垢、烧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漏、稠林、根、拘碍等种种异名。此等皆能恼乱有情之身心,由其增上力而造恶业,令于现在、当来感受忧苦果。据《瑜伽师地论》卷八所载,‘结’有爱、恚、慢、痴、疑、见、取、悭、嫉九结;‘缚’有贪、嗔、痴等三缚;‘随眠’有欲贪、嗔、有贪、慢、无明、见、疑等七随眠;‘缠’有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等八缠(《大智度论》卷七以嗔替代其中的恶作,再加嗔忿、覆而成十缠);‘瀑流’有欲、有、见、无明等四瀑流;‘轭’亦分欲、有、见、无明四者;‘取’有欲、见、戒禁、我语等四取;‘系’有贪身、嗔身、戒禁取身、实执取身等四系;‘盖’有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株机’有贪、嗔、痴等三株机;‘垢’、‘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稠林’亦分贪、嗔、痴三种;‘根’亦有三不善根;‘拘碍’则有顾恋其身、顾念诸欲、乐相杂住、阙随顺教、复微少善便生喜足等五拘碍。

◎附一∶水野弘元〈烦恼论〉(摘录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第八章)
烦恼也译作惑、尘劳、染等等,它扰乱了有情身心,障碍佛教的理想。由于有烦恼,所以不得开悟,它阻碍了佛教的涅盘理想。

与烦恼同义的语词是随眠。烦恼主要并不在表面显现,而是潜在内心深处的邪恶性格与性癖,一有机会便表面化。因此,所谓随眠,就是随时横在心中睡眠的意思。旧译为‘使’。

〔随眠与缠〕 烦恼大多是潜在的,但显现在心的表面的也有。部派佛教也着眼于这点,而将两者加以区别。潜在的烦恼称为随眠,表面的烦恼称为缠。

〔烦恼与业〕 若将烦恼分为潜在的与显现的,那显现的烦恼与邪恶的意业有什么不同呢?因为不善的心全部都是烦恼,它与邪恶的意业同属于显现的心,就这点看,烦恼与业有时候是同一的。

又,业也分为显现的表业与潜在的无表业。说一切有部将潜在的无表业当作色法(物质),也是心法。那就是成为习惯力的邪恶的性格,此邪恶的性格不外就是烦恼。在这点上,业与烦恼可说有相同的地方。

十二缘起分成惑、业、苦三部份。惑是烦恼,十二支中无明与爱与取三支也被当作烦恼。这些烦恼是根本烦恼,产生了行与有之业,而其果报则为识、名色、六处、触、受与生、老死之苦的产生。这是十二缘起的解释。

在上述文中,与其将‘取’当作烦恼,不如说它和‘有’同时属于‘业’,较为适当。将‘取’和‘有’合在一起,就相当于‘行’,‘行’的表面作用是‘取’。成为其潜在力的,则为‘有’。

〔不善与有覆无记〕 总之,在内心深处以我执为中心的错误想法,和邪恶的性质,全部可说都是烦恼。说一切有部和瑜伽行派等认为,烦恼包含不善(恶)与有覆无记二者。不善只存在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存在的是有覆无记的烦恼。

南方佛教(巴利佛教)认为烦恼都是不善,他们不说无记的烦恼。总之,关于烦恼的考察,在说一切有部等北方佛教方面极为发达,有详细的论述。而南方的巴利佛教对于烦恼论,则没有深论。

〔关于无记〕 依照说一切有部的说法,无善、无恶谓之无记。分为有覆无记(nivr!ta-avya^kr!ta)与无覆无记(anivr!ta-avya^kr!ta)二种。有覆无记虽然不是不善,却是覆障圣智隐蔽净心的烦恼。又∶不善(akus%ala),正如有覆无记所说,它不只妨碍圣道(圣智与净心),更会得到非福的果(来世之不幸的果报)。不用说,不善当然全部都是烦恼。

无覆无记,是纯粹的无记,它与烦恼障碍无关,是由异熟(善恶业的果报)、威仪(行、住、坐、卧四威仪)、工巧(艺术、技能等等)、变化(也叫做通果,神通所变之果)四种组合而成。按∶巴利佛教,他们不说有覆无记,而立异熟(vipa^ka)与唯作(kiriya^)二种为无记。异熟是善恶业的果报,唯作是‘只有作用’,不是善恶,也不是果报。然而其中也含有阿罗汉的慈悲活动,即游化三界中无我无所得的作用。(中略)

在阿含经中,不但有前述那些烦恼的异名,而且也论及种种有关烦恼的事,直到部派佛教的阿毗达磨,才开始将其加以整理分类。特别是说一切有部曾展开了详细的烦恼论,兹稍加观察如下∶

原来,烦恼会障碍圣道,它可说是与圣道相违背的,因此,在修行圣道的过程当中,须一步一步断尽烦恼。初步的悟,即须陀洹道(预流向),要断尽身见(有身见)、疑、戒禁取三结。而到达阿那含(不还)的悟境,则要断绝欲界中一切烦恼,即断尽五下分结。若要到达阿罗汉的悟境,则要断绝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全部的烦恼,也就是断尽五上分结。

四双八辈的圣者,分为三个阶段,即∶见道位、修道位与究竟位(阿罗汉果)。见道位要断见惑(见所断的烦恼),修道位要断修惑(修所断的烦恼)。断了见修一切的烦恼,就到达究竟位。

〔见惑与修惑〕 烦恼大体分为见惑与修惑二种。所谓见惑,是说迷于理论上的知,这主要是后天的,如果能听到正确的理论而领悟,也可以立即去除这迷惑。所以也称为利使(犀利的烦恼)。修惑又称为思惑,是习惯上之情意的迷惑,也可看作是先天的烦恼。对这种烦恼,虽然在理论上可以了解它是错误的,但很难改过来,这种习癖之类的顽固迷惑,须靠长时间努力修行,才能渐次断除。故修惑亦称钝使(迟钝的烦恼)。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五见为五利使。贪欲、嗔恚、无明(愚痴)、慢、疑五者为五钝使。(中略)
烦恼会障碍圣道,妨碍正确的智慧。而用智慧,则可断除烦恼。烦恼断除,就是解脱。心从烦恼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就能自由地从事如法而合乎理想的行动。吹灭全部烦恼之火的状态,就是涅盘;在涅盘中,做出明显的或潜在的理想智慧行为就是菩提(悟)。

◎附二∶印顺《成佛之道》第四章(摘录)

颂文∶‘烦恼贪嗔痴,不善之根本,痴如醉如迷,嗔重贪过深。’

解说∶再说到集谛中的‘烦恼’。这是内心的不良因素、坏分子。无论是知识的、感情的、意志的,凡是不正确、不恰当的,使我们因此而烦动恼乱,引生不安定、不和谐、不自在;由此烦恼,造作种种业,更引起未来的苦迫∶这都叫做烦恼。烦恼是非常复杂的,在烦恼中,‘贪、嗔、痴’,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所以叫做三不善根。根本,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一切烦恼,可以分为三大类∶(1)贪类;(2)嗔类;(3)痴类。一切烦恼,无非这三烦恼的支派流类。如爱、染、求、着、悭、谄、慢、掉举等,是贪类。忿、恨、恼、慢等,是嗔类。见、疑、不信、惛沈、忘念、不正知等,是痴类。众生都是有烦恼的,但各有偏重。一向惯习于多起某类烦恼,就会造成不同的个性,如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如三类没有偏重的,就称等分行人。更详细的,有‘人情十九辈’的分类。(中略)

颂文∶‘佛摄诸烦恼,见爱慢无明。我我所摄故,死生永相续。’

解说∶烦恼的三大分类,可说是专约欲界,尤其是约人类而说。如在色界与无色界,嗔恚就不会生起了。所以,‘佛’在统‘摄’一切众生所有的‘诸烦恼’中,又另有‘见、爱、慢、无明’——四烦恼的分类。这是可从种种意义,作不同解说的。现在略说三义。

(1)古德称此为‘四无记根’。并非严重的恶性,而却是烦恼的,名为有覆无记。研讨到微细的烦恼,这四者被发见出来。特别在大乘的唯识学中,这四烦恼,是被看作与第七识相应的烦恼。在没有证真理,断烦恼的圣者,这四烦恼是一直没有离开过的,成为众生烦恼的内在特性。在这一解说中,称为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本来没有我(常住不变自在)的,看作有我,名我痴。由于自我的错觉,因而执为确有的,名我见。由于执有自我,而对自我有妄自尊大感,名我慢。不但妄自尊大,而且爱恋此自我,名我爱。一切众生自我中心的活动,就在这种内在的烦恼特性下开展起来。

(2)在阿含经中,常见到这一系列的分类。拿人类来说∶从烦恼而来的错谬,可以分为二类∶{1}认识上的错误,名为见;这只要有正确而坚定的悟解,就可以改正过来的。②行动上的错误,称为爱;这要把握正确的见地,在生活行为中,时时照顾,不断磨练,才能改正过来。所以有的说∶‘知之匪艰,行之维艰。’在从凡入圣时,断了部份烦恼,但还没有究竟,称为‘余慢未尽’。慢是微细的自我感,及因此而引起的自我中心活动。如彻底断尽了,就得到解脱。不过,罗汉们的习气还没有净,习气就是最微细的无明——不染污无知。如能这也断尽,那就真正究竟清净了。

(3)痴——无明,为一切烦恼的总相。如由此而分别起来,属于知的谬误,是见;属于情的谬误,是爱;属于意志的谬误,是慢。一切烦恼,总不外乎这些。

每一烦恼,都有发业与润生的功能,也就都有集起生死的力量。但最根本的烦恼,是什么呢?在四谛的说明中,以爱为主,因为爱是染着而起苦的根本。其他经论,总是说∶无明为本;我我所见为本。这可以举一比喻∶如人陷身在棘藤遍布的深草丛中,眼目又被布蒙蔽了,怎么也不得出来。眼目被蒙蔽了,如无明。棘藤草丛的障碍,如爱。所以经中,也说无明及爱,为生死的父母(因)。但陷身在棘藤丛草中,想要从中出来,那么眼目蒙蔽的解脱,是首要的。所以理解到∶无明为生死的根本,而解脱生死,主要是智慧的力量。无明,不是说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迷谬的知。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知无我我所,而执有自我,执着我所的一切。所以,无明就是‘愚于无我’;从执见来说,就是我我所见了。我,是‘主宰’的意思;主是自己作得主的;宰是由我支配他的。所以我我所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使一切从属于我∶我所有的;我所知的;我所支配的;一切想以自己的意欲来决定。众生在有意无意中,确是这样的营为一切的活动。这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统摄一切的(当然,就是大独裁者,连西方的上帝在内,都不会完全成功),也是如胶如漆而染着一切的;这是一种凝聚的强大向心力。这样的活动所成的力量(业),就是招感生死,而造成一个个众生自体的力量。众生自体,本没有不变而独存的自体,如外道所说的‘神我’、‘灵性’,而只是身心(五蕴、六处、六界)的总和活动。由于‘我我所’见的执取,才生起自我(常恒自在的)错觉。由于我我所见‘摄’那缘‘故’,就会造成向心力,而凝聚成一个个的自体。但这是从业力招感的,而业力是有局限性的,所以经过多少时间(一期的寿命)就业尽而死亡了。(也有因为福尽及横死的)。但我我所见为本的烦恼,还在发挥他的统摄凝聚力,这才又引发另一业系,展开一新的生命。众生就是这样的‘死生’,生死,‘永’远的‘相续’下去,成为流转生死,茫无了期的现象。

◎附三∶印顺《胜鬘经讲记》(摘录)

《胜鬘经》∶‘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讲记》∶烦恼,是烦动扰乱,使现在未来的身心,不得安隐。统而言之,‘烦恼’可分为‘二种’,二种是∶‘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唐译为习地,习即熏习。地有所依住与能出生的意义。如草木,从地而生,依地而住。起是现起,即显现于现在的现行。如疟疾,潜伏期,如住地;冷热发作的时候,即现起。烦恼也如此,贪心或嗔心现起时,是起烦恼;有时虽不现起贪嗔,如常人的欢喜布施时,如婴孩及熟睡无梦时,不能说他没有烦恼,烦恼还是潜在的,这就叫住地。住地即熏习,种子;起即现行。

‘住地’烦恼又可分为‘四种’,即是∶‘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这可约二方面说∶

(1)约修行断烦恼说∶可分为二种,即见道所断的,与修道所断的。见是证见谛理。见谛时所断的,为迷理的,即迷于真理,障碍正智的烦恼。一旦正见谛理,惑也就息灭了。然见道虽能断迷理的烦恼,但还有未断的——修道所断惑;这是迷事而起的。触境随缘,于事相还生起种种的错乱染着。例如鸦片,嗜好的如以为是有益的,这是颠倒是非;如了解它是毒品,不再以为好的,即颠倒想除。此如见断的见谛即断。可是,虽知鸦片是毒品,瘾来了仍不免要吸它,这是事的染着;如修道所断惑,要逐渐的舍除它。所以说∶‘理必顿悟,事则渐消。’证见的悟道,不是一切都成就了,还得从现实生活去不断练磨(修),消除不合理的染着。

(2)约烦恼说,也可分二种,即属于见的、与属于爱的。见惑是思想的错误,如执我、执常等。爱是事行的染着,如贪嗔等。

今综此二意,解释四种住地∶见一处住地,是各式各样的见,集在见所摄的一处,而是见道时一处顿断的。见有执着性,坚定的认为如此。《璎珞经》分为七见,即我见、常见、断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见,此即见道所断的属见的一切。阿含经说∶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三结就是我见、戒禁取、疑——七见的重要者。属于爱的,又分为三种,这因为修道所断惑,是三界分断的∶欲界的修所断惑、色界的修所断惑、无色界的修所断惑。欲爱住地,即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色爱住地,是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这都是爱所摄的,所以都名为爱。外道误认无色界为涅盘,不知这仍在生死中,所以名为有——生死的存在爱。修所断惑,《璎珞经》中说为六种着,即贪、爱、嗔、痴、欲、慢。贪、爱、欲三,即三界爱的别名。《璎珞经》所说,与一切有部的见断八十八随眠相合,不过开合的不同。

‘此四种住地生’起‘一切’现‘起’的‘烦恼’。从见一处住地,生一切见的起烦恼;从欲爱住地,生一切欲爱所摄的起烦恼;从色爱住地,生色爱所摄的一切起烦恼;从有爱住地,生有爱所摄的一切起烦恼。所以起烦恼,从住地烦恼说,也应有四种。

起是什么意思?‘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刹那是生而即灭的一念的别名;心是刹那刹那的,名为刹那心。烦恼刹那生起,与刹那心相应,名刹那心刹那相应。烦恼是心所,心是心王,王所是相应的。如眼识了别色境,与之相应的烦恼,也在色境上转。心与烦恼,所缘同,行相同,同时的相应而合作,名为相应。但住地,是不与心相应的,如心起善时,并无起烦恼相应,而住地烦恼还是潜在的;它不与刹那心同缘同事。这‘心不相应’的,为‘无始无明住地’。

依上文说,烦恼有二种∶(1)住地,(2)起。住地有四,从四住地生起的是起。起烦恼是心相应,心不相应的,名为无始无明住地。此无始无明住地,与四住地是同还是异?四住地,是心相应还是不相应?四住地,是住地,当然也是心不相应的。依本经所说,四住地而外,别有无始无明住地。所以一般所说的五住烦恼,实以本经所说为本。在本经译者——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楞伽经》(卷四)中,每说‘四住地无明住地’。虽对校魏唐的《楞伽》译本,只说四种熏习、四种地,或四种习。但依本经及《璎珞经》,四住地外,应别有无始无明住地。所以依本经辨析,起烦恼有二∶一是四住地所起的——恒沙上烦恼;二是无始无明住地所起的——过恒沙上烦恼。住地烦恼也有二∶一是四住地,二是无始无明住地。

佛法本源于阿含毗尼,今略为叙述。总摄一切烦恼,为见一处及三界爱——四种,为佛法共义,大乘不共说有五种。然阿含及毗尼说∶阿罗汉断烦恼,但有不断的,名为习气。此习气,即本经的住地。罗汉不断习气,辟支佛稍侵习气,惟有佛,烦恼习气一切断尽。二乘不断的习气,在声闻学派中,称为不染污无知。无知即无明的别名;习气,是极微细的无明,这与大乘的无明住地一致。龙树说∶‘小乘习气,于菩萨为烦恼。’声闻学者以为习气是不染污的,无碍于生死的;而在大乘学者看来,习气是微细的染污,还是要招感变易生死的。二乘不断,而惟佛断尽的无明,大乘学者说,菩萨在修行中,已分分渐除;佛究竟断尽无明。所以,或分无明为十一重、二十二愚等。大乘所说的无明住地,实为根本教典所固有的,不过与声闻学者解说不同。

又阿含经中说烦恼有缠与随眠的二类;声闻学者,大抵以为缠是心相应的,随眠是心不相应的。心不相应的随眠,是潜在而没有现起的,经部师等即解说为种子或熏习。所以见一处与三界爱烦恼,约种习与现起说,即四住烦恼(随眠),及起烦恼(缠)。这都是二乘所能断的——四住及起;而不能断的,是无始无明住地。本经即综合这些教义而建立。四住的起烦恼,最明显无诤;而习地的称为无明,也是一般所公认的,所以本经在说到起烦恼的心相应时,即说心不相应的无明住地。而心不相应的四住地,与无明住地的起烦恼,且略而不论。天台宗说∶烦恼有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见思惑即四住地,尘沙惑即从无明起的过恒沙烦恼,无明惑即无明住地,这实依本经而立。然应大分为二,别分为四∶(1)四住地,(2)无明住地。此二类各有它的起烦恼。

《璎珞经》说见(七)爱(六)的四住地,以见烦恼为生得一住地,爱烦恼为作得三住地。由于无明不了一法界相,无始来即存在,名无始无明住地。依《璎珞经》意,不了一法界的无明,是无始而有,极难理解。因无明而众生起一念识,心住于缘(即成为心境相关的存在)时,即生得有见烦恼。因迷理的见惑,又起作得的爱烦恼。生得与作得,都称为住地,也应都有现起的。所以生得与作得,并非种子与现行,而是本性成与习所成(依现成种,种又生现)。由性成的生得,引生习成的作得。心境的相对存在时,就有生得的烦恼的存在。但此生得以前,昧然不觉而还不可说心说境时,就是无始无明住地。无始的无明,不但凡小不知,十地菩萨也不能知道究竟,唯佛能知。所以,《璎珞经》的五住地,是可以假说为从无明而生得见,从见而作得爱,分为三阶段的。此与本经略不同∶见爱四住地,是没有说到生得与作得,而是同有住地与现起。但此依烦恼微细根源的无始无明住地,并无不同。


【尘沙惑】

以尘或沙之无数譬喻凡夫内心之无知,故谓之尘沙惑。详称恒沙惑,略称尘沙。为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指能障碍俗谛的事智,令菩萨化道不得自在的无数不染污无知。《摩诃止观》卷三(下)谓,尘沙之体是不染污无知,虽非润生惑,但能障化道,故菩萨应学恒沙佛法以破之。在三惑之中,见思惑为界内通惑,须以空观破之;无明惑为界外别惑,须以中观破之;尘沙惑则通于界内界外,须以假观破之,故成俗谛三昧。

在别教之中,界内之尘沙惑于第八、九、十住位时断除,界外之尘沙惑于十行位时断除。但圆教认为于十信中之第八、九、十信位时可破界内外之尘沙惑。《法华经玄义》卷五(上)云(大正33·737a)∶
‘别教十住断通见思,十行破尘沙,十回向伏无明。只与圆家十信位齐。’

天台家称尘沙、见思、无明为三惑;又特以尘沙为名,此或系根据《胜鬘经》五住地之说而来,即该经〈一乘章〉云(大正12·220a)∶
‘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中略)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中略)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此中所谓四种住地即为见思惑,无明住地即无明惑,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即本文所指之尘沙惑,而‘尘沙’一语当即自‘过恒沙’一词而来。

相思了很久发现没有用,得不到的还是得不到,但是还是喜欢啊还是思念啊,怎么办呢?找个新的发疯方式来覆盖之前相思得疯了的情绪吧。
再通俗一点,我想娶了高圆圆,AKB,做老婆。但是他们不要做我老婆,我就相思病了,每天和白痴疯子一样酗酒抽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他们依旧不是我老婆,可我也依旧喜欢她们,怎么办呢?我玩守望先锋去吧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译。大乘教佛名。据说阿弥陀佛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后,发了四十八个愿,而成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系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嗯,知道了。“南无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归命,祝爱我的和我爱的,平安幸福。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南无阿弥陀佛拉.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名字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将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

这句佛号是最普通的,差不多个个人会念的,但虽则会念,却不晓得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要念,念了有什么好处,究竟怎样的念法?我现今要一一说明,使大家晓得晓得!

第一、这句佛号有六个字。头上南无两个字,是归命的意义,是归依佛的教命;不可违背的。又是把自己的生命,归依于佛,要表现很忠心很孝顺的意思。有人讲南无是没有的意思,便是荒唐大笑话了。往下的阿字,是没有的意思;弥陀二字,是限量的意思。佛字,是极聪明人的意思;阿弥陀,是一位佛的名号。这位佛的寿数,是几千万年无穷无尽的,没有限量;又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来可以达到虚空中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没有限量的。此外种种的功德,都是很大很多很妙的,也没有限量,所以叫做没有限量的佛。那位佛是住在极乐世界里的,他的世界,没有丝毫的苦处,但有无穷的乐处,往生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7到那里的人,便安稳舒服的了不得,所以又叫做安养国。这位阿弥陀佛,就是安养国里的教主;同我们这个世界上,有释迦牟尼佛的教主是一样的;虽是相像,若讲到寿命与身上放出的光明,阿弥陀佛比释迦牟尼佛远大得多哩。

第二、我们为什么要念他呢?人家都说修行的人,自然应该念的。那末,就要问你:为什么要修行?人家说我们生在世上,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前世修来的,今世不修,来世就没有吃穿了;这句话虽也不差,但是要来世有吃有穿,还要看你能够布施不能?今世把人家吃,来世自己有得吃;今世把人家穿,来世自己有得穿;就是不念佛,也可以得到这种福报。为什么要念佛的道理,究竟还没有知道。我对你讲:这里是一个苦的世界,我们都是受著种种束缚、种种逼迫、种种牵缠,很不自在的。寿命又短,衣食又难得,骨肉又臭秽,善人又极少,有志气的人,要把这个世界上的人救度起来,无奈自己也被这世界坑陷著。自救尚愁来不及,如何能够救得人家呢?倘然有了这个自度度人的志气,须是跑到极乐世界上去,受阿弥陀佛的教化,得了菩萨的本领,然后再回到世间,就能拿出种种方法,来救度我们同胞了;实在为著这个自度度人的道理,所以要念佛。这样普度众生的大道理,原来是释迦佛说出来的。佛在我们世界上说法度人,眼见世人没有很大的根基,可以依照佛法修行,就是能够,也要化了无数的年代,才可以成功。倘若年代隔得多了,就难免不中途退转,要求一生就可以修成的机会,只有来世生到阿弥陀佛世界上去,所以教我们念他世界上的佛号,早早同他结一个缘,那末到了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亲自来打一个招呼,或者派著化佛化菩萨来接引;这时我的念头,若坚定不变,就立刻往生极乐世界了。这句话是释迦佛在只园法会上,亲口告诉一千二百五十位诸大菩萨的,允许我们这里誓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只消心诚愿切,口念弥陀,到底不懈怠的,一概接引往生,遂了他们的心志。这个宏愿,是阿弥陀佛自己立的。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四十八个大愿,仿佛化了四十八号大船,在娑婆世界苦海里,不论上风下风,听著有人极声哀求,即便闻声往救,所以大家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时刻在心上、在口边念著,决定万修万人都成功。

第三、要讲念佛的好处。将来的好处,就是可以生到他的世界上去。他的世界叫做极乐,自然件件都是好的。今把大略说说:一件是永远脱了轮回的苦趣;一件是寿命没有限量,同佛一样。一件是享受一切世间所享不到的清福,如满地满眼都是希世之宝,一切慧鸟,都能宣扬妙道;一切行树,都能善演圆音;衣食皆随意丰足;再不要使用心机,身体是莲花化生,脱尽了皮囊臭秽;况且这极乐世界上,没有一个不是修行的。多有大菩萨资格,我们可以同他做朋友,这样便宜事,在别的世界上,万难寻得出。至于讲到现在的好处,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念佛的人,日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刻刻保护著。又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诸菩萨,同一切护法伽蓝,常常照应好;又诸佛日夜护念,好像慈母刻刻心照他的爱子一般,阿弥陀佛常放光明,照著此人,使他常常得福,一切恶鬼邪神,同那一班夜叉罗刹,都不能伤害;一切毒蛇恶兽,都不敢放肆;一切水灾火灾冤仇盗贼瘟疫刀兵牢狱横死枉死等灾,都可不受;从前所作的罪孽,无论今生前生,都可一笔勾销。就是夜里做梦,也极安稳。或者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又念佛的人,心常欢喜,面有神彩,气力健旺,所欲的事,件件吉利。况且念佛的人,毕竟慈悲,即使尚有几分脾气恶习,未曾洗炼净尽,也能自知自己过,勇猛悔改。这人有这样的道德,已是不可及了;这种种好处,都是念佛人所独享的,不要轻看了这一句阿弥陀佛。有人说:念了佛,死后做鬼,可以当钱用。这句话太荒唐了!能不能当钱,且不必说。我们念佛的人,万不应该存死后做鬼的心;因鬼的位子,比人又降低了一级,发心念佛的人,为厌著做人的苦楚,与历劫轮回的苦楚,方始争这往生极乐一著,了这生死大事,应当坚志向上,那里可以甘心退下去呢?况且鬼界难闻佛法,倘然跑到鬼界里,岂不是把生前念佛的工夫多抛弃了?要知道:念佛的人,个个应该往生佛国,念佛人生前固然也有好处;毕竟的好处,在来世往生极乐世界的,千万不可弄错!

第四、念佛的法则。先讲定时念佛的方法:要供一位佛像(图画也好),朝南朝东都可。念的时候,先在佛像前烧香,献鲜花(点烛随意)或鲜果,供养礼拜以后,先念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念到这里一拜,即起来,即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少则连念四五百声,多则千万声随意。)

念毕,再礼拜,起身,然后跪在佛前,再往下念三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声)

再起立,再礼拜,毕。再跪,往下念发愿文。(简单的十二句偈)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垂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孽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念毕起,三拜退。

心里知道就好,不用计较太多,有时候自己装装傻,能让别人舒坦些,也是一种功德。简单说就是大智若愚。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西游记十个故事情节概括(每篇300字左右)!!!跪求!!! 《西游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故事情节概述各两个 急求:西游记中概括有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3个故事情节不少于50字 一气呵成这个成语的意思 一气呵成的成语典故 成语一气呵成是什么意思 与一气呵成相似的成语 表示“一点儿都不敢动”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人不敢说话的成语 形容害怕不敢去尝试的成语 形容害怕不敢靠近的成语有哪些? 直道相思了无益 且作新狂解旧狂什么意思 道是什么.什么是道 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 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分别是指什么意思? 形容紧迫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发展的四字成语 形容事情充满希望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四面八方”的“四面”是指什么?“八方”是指什么? 四面八方指的是哪四面?哪八方? 请问“四面八方”中的“四面”是哪四面,“八方”是指哪八方? 四面八方是哪四面,哪八方? 女朋友跟我说没有隔夜仇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不要让自己女朋友生隔夜仇 我的一个好朋友把我的秘密说给别人听了,我该怎么办? 男人是不是不喜欢女人看他的手机?为什么? 张什么结什么四字成语 张字组词有哪些词语 句子成语有哪些 带有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地点”的词语 形容谦虚的成语 形容请教的成语 形容收入的词语 气喘吁吁的意思是什么? 气喘吁吁的意思是什么? 气喘吁吁的意思是什么呀 气喘吁吁的喘是什么意思 10个四字成语故事.并说出主人公 带主人公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选择《骑鹅旅行记》文中的词语不少于10个并解释?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骑鹅旅行记节选 中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男欢女爱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男欢女爱的成语有什么? 形容男欢女爱的成语 有哪些形容性的词语 宇字组词有哪些 宇字组词 带宇的组词宇字在后 宇字开头组词大全 胸有成竹的胸是什么意思 胸有成竹什么意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