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1、魑:读chī;〔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如“魑魅魍魉”(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2、魅:读mèi;形声。从鬼,未声。本义:迷信传说中的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2精怪,如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
3、魍魉:读wǎngliǎng;名词,传说中的一种鬼怪。
4、魃:读bá;指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
5、鬾:读jì;指传说中的小儿鬼。
6、魊:读yù;意思是国鬼,一国最有名的冤死者。
7、魖:读xū;指能使财物虚耗的鬼。
8、魈 :读xiāo;(1)弥猴的一种,尾巴很短,脸蓝色鼻子红色,嘴上有白须,全身呈黑褐色,腹部白色;多群居;(2)传说中山里的鬼怪。
9、鬽:读mèi;同魅。即魑魅,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山泽的鬼怪。
10、魁:读kuí;作名词时,形声。从斗,鬼声。意思是汤勺,调羹;或小丘;作形容词时,意思是居第一位的。
11、魓:读bì;为斗星名。
12、魌:读qī;古时打鬼驱疫时扮神者所戴的面具。
13、鬿:读qí;北斗七星加第六星旁的一颗星和北斗勺端的招摇星。
14、魕:读jī;古同“𩴪”,意思是祭祀鬼神以求福佑。
15、魆:读xū;用于“黑魆魆”(形容黑)。
16、魒:读piāo;古星名。
17、魐:读gān;古同“尴”。形容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神色、态度不正常。或读jiān。
18、魀:读gà;古同“尬”。或读jiè 。
魑魅魍魉,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现指各种各样的坏人。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4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魑
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
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换句话说,魑魅就是鬼怪——《邪樱》中的妖精应该也算是“魑魅”了。
《辞海》中解释,螭,是一种无角的龙。《说文》中又说,“魑,若龙而黄”。既然“若龙”,那就不是龙了。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种兽形的山神,郑玄则干脆说了这么一句:“魑,猛兽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龙非彲”。
魅
《说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鬽,老物精也”。《周礼》又说,“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郑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说,“鬽”,是百物之精灵。而“魑”这种东西,则比“魅”要复杂一点。
魍魉
“魍魉”除了写法多一点之外,含义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层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无所依的样子”,前者在《庄子》里还有个寓言,甚至班固在他的《幽通赋》中也有提及。至于后者,《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个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罔两——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字词每个字单拿出来,或者是魑魅、魍魉两两组合,四个字合在一起,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即古知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现多用来指代坏人。
读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
意思: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 处:《左传·宣公三年》:“螭(魑)魅罔道两;莫能逢之。”
例句:一切魑魅魍魉,都是我们要消灭的敌人。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豺狼虎豹 [ chái láng hǔ bào ]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也比回喻凶残的恶人。
出 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
反义词:
志士仁答人 [ zhì shì rén rén ] 也说仁人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
出 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