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百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19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侮辱中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你们也应如此。”还没等清政府的代表回答,他就念出了上联度: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他们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了,发出一阵阵笑声。 清政府的专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有不平,但无词可答。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个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道: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属,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代表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魑魅魍魉其实就是一些杂牌小妖,他们都是山泽中的木、石、禽、兽变化而成的。到现在则成为了害人鬼怪的统称,也用来指代各式各样的坏人。
魑魅魍魉,音“吃妹网两”,泛指各种鬼怪
莫能逢之 指无法预见
魑魅魍魉,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现指各种各样的坏人。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魑
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
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换句话说,魑魅就是鬼怪——《邪樱》中的妖精应该也算是“魑魅”了。
《辞海》中解释,螭,是一种无角的龙。《说文》中又说,“魑,若龙而黄”。既然“若龙”,那就不是龙了。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种兽形的山神,郑7a64e58685e5aeb9334玄则干脆说了这么一句:“魑,猛兽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龙非彲”。
魅
《说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鬽,老物精也”。《周礼》又说,“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郑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说,“鬽”,是百物之精灵。而“魑”这种东西,则比“魅”要复杂一点。
魍魉
“魍魉”除了写法多一点之外,含义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层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无所依的样子”,前者在《庄子》里还有个寓言,甚至班固在他的《幽通赋》中也有提及。至于后者,《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个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罔两——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