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鹅池典故:
王羲之爱养鹅,故兰亭的第一景便是“鹅池”。只见碧绿的池水中,几只白鹅在水中嬉戏、漫游,池zhidao旁一座三角形的碑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二字,气韵非凡,是王羲之父子的手笔。“鹅”字是王羲之所书,“池”字是王献之的手笔,“鹅”字苍劲秀拔,“池”字健秀豪迈。
关于“鹅池”的来历有两个不同的传说。一是王羲之当年在绍兴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地写着“鹅池”第一个“鹅”字时,皇帝圣旨到了,他只好搁笔,跑出接旨。这时他的儿子专王献之见状,立即拿起笔来补上第二个“池”字,因此两字有着不同的风格。
另一传说是,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位道士赶放着一群白鹅,便想买几只回家去。道土属知道王羲之写有一手好字,便表示愿意将鹅换他的字。王羲之便欣然写了道士所要的“黄庭经”三个字,换得了鹅。从此,干养之家中池里养起了一群鹅,他经常观察鹅的各种体态,使他在书法上收益不浅。
因为鹅池有许多白鹅,所以远远望去,一片白色的影子,像雪一样
以上纯属个人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入木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透彻。成语出自唐朝张怀瓘的《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功力很深,博采众长,却自成一家,数代人都称誉他为“书圣”(书法圣贤),至今有不少他的书法真迹和拓本流传世间。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说到书法,通常“秀丽体”以秀美见长却不免笔力柔软;而“苍劲体”笔力雄浑却常显粗硬。而王羲之的书法却脱俗得既秀丽又苍劲,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结构、间架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65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王羲之爱鹅出了名。在兰亭,他特意建造百了一口池塘养鹅,后来干脆取名“鹅池”度。有一天,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二字。刚写完“鹅”字知时,忽然有大臣拿着圣旨来到。王羲之只好停下来出去接旨。在一旁看到父亲写字的王献之也是有道名的书法家,他看见父亲只写了一个“鹅”字,就顺手提笔内一挥,接着写了一个“池”字。两个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二字容,父子合壁,更是成了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