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千钧一发”蕴含了什么道理?-“以管窥天”蕴含了什么道理?

“千钧一发”蕴含了什么道理?-“以管窥天”蕴含了什么道理?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于是……在一个毛月亮的晚上点了盏风灯,抗了把铁锹,就去了十三里铺的坟地。”

悬疑惊悚小说《鬼吹灯》,极尽想象之能事,同时善用各种环境描写衬托,引得读者感同身受、毛骨悚然。

这一回中对鬼魅气氛起到很大作用的“毛月亮”,学名就是月晕,有成语云:“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其实是一种有据可循的天文学现象,而并非民间所传:有着长毛毛的月亮之夜,即孤魂野鬼出没时分。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晕出现,那么将要刮风;柱子础石湿润,那么就快要下雨了。语出《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宋·苏洵《辨奸论》中言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中说:“燥湿为天地自然之气,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以此测于几先者,固古今一致也。”亦作“月晕知风,础润知雨”。长舆《论莱阳民变事》:“月晕知风,础润知雨,窃恐踵莱阳而起者,祸变相寻而来未有已也。”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本身的意思浅显易懂,不过,这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月晕,是月亮周围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彩色或白色光圈,月晕出现的同时,月亮光看似也暗淡了许多,像是长了毛似的,因此民间有“毛月亮”之称。而月晕真正的产生原因,其实是由于光的折射。

当代气象科学实践表明,在天气由晴转阴雨时,人们先看到卷层云,而后天空出现会产生降雨的中低云。这时云中水汽含量发生变化,当光透过高空卷层云时,受冷晶折射作用,使七色复合光被分散为内红外紫的光环或光弧,围绕在月亮周围,变出现了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39月晕。这与雨后彩虹出现的原理有些类似,不同的是彩虹在天气变化后出现,而月晕一般预示着天气的改变。与月类似,太阳也有日晕。中国古人很早以前就开始用晕来预测天气,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枷雨,月枷风”、“日戴晕,长流水”等,都是关于晕的天气谚语。

那么,日月有晕就一定会有风雨出现吗?这要从晕的形成谈起。晕看上去似羽毛、如马尾状,是气象上称为卷层云的产物。气象学已揭示,产生降水的云层是中低云,卷层云本身并不产主降水,只是随后天空中出现中低云的前兆云。但是,卷层云出现以后,下雨一定要有能产生降水的中低云系才可,因此出现了日月之晕,也不一定会产生降水。

事实上,有些晕的形成,不但不会形成风雨,反而天气会转晴。在夏季常能见一些似馒头、又似马鬃的对流云,但当对流减弱后,云体会崩溃,变成缕状的、羽毛状的卷层云。这种云一般在白天午后出现。有太阳时,也可在这些云彩上映出残缺不全但色彩艳丽的晕。这时对流本身已经很弱,晕过后也不会有降水发生。当别处有降水时,降水区上空的空气向四周辐散,会带动高空的高云向雨区外围扩散开来。这时远离雨区的观察者会看到成片的高云,其中也有一些卷层云。生活在江淮梅雨锋南侧控制区的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由于这种静止锋的降水区很少移动,高空伸向远方的高云也很少变化。有时在静止锋以外的地方,可以接连几天看到太阳周围有晕发生;到了晚上,若有月亮,还可看到月晕存在,却始终没有降水发生。

当出现了卷层云,就得看其后的中低云是否发展,若发展,其结果就是要降雨。这就是判断出现日月晕后是否有风雨的主要征兆。无论是接连数天的晕还是昙花一现的晕,都应看晕后中低云的发展速度。中低云发展移入快,降水来得快;发展移入慢,降水也就姗姗来迟;不移入,则不会有降水。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讲的是对事情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过这种预见来源于对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由于我们在之前100次月晕后都见到了天气的变化,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第101次月晕也必然如此。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习惯经验、思维定式与创造想象,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一段,说的是司马懿率军15万奔西城而来,而守城的诸葛亮身边仅有2500人,以2500敌15万无异于以卵击石,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携古琴一把,大开城门,楼高唱“空城计”,终使多疑的司马懿退兵。人们说起这段故事,总觉惊心动魄,非“千钧一发”无以形容之。

“千钧一发”,又作“一发千钧”,本义是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钧,古重要单位,30斤为一钧。这个成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9语典出《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如哀其将绝也。”《列子·仲尼》篇:“发引千钧,势至等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

这个成语比喻事怀万分危急或紧要,已经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说起这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重要,倒真的是包含着一定的物理学家道理。

早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就曾经做过发辫悬挂重物的实验,结果是发现有的头发被拉断,有的头发不被拉断。这又是为什么呢?《墨子·经说下》记载:“均发,均县(悬)。轻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意思是说,当头发共悬一件重物时,由于松紧不同,被拉紧的一部分头发承受了全部重量,尽管重量不是太大,但这些头发往往先被拉断,其他部分头发也相继断绝。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假如重物的重量能够均匀地分配到每一根头发上,这些头发就一根也不会断。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十分科学的解释,可以看出有关力学上应力与压强的概念,同时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再进行推论验证。

时至战国后期,学者公孙龙在上述墨家以发悬物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引千钧”的设想,《列子·仲尼》篇说:“发引千钧,势至等也。”这是和公孙龙几乎同时的公子牟的说法。意思是,毛发所以能引千钧那样重的物,是由于重物作用在毛发上的“势”到处相等的缘故。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势”,尽管与现代的科学理念不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力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认识。

晋代张湛注《列子》“发引千钧”中云:“夫物之所以断绝者,必有不均之处。处处皆均,则不可断。故发虽细而得秤重物者,势至均故也。”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1根半径为0.05毫米的头发能承受100克重量,1平方厘米的头发则可承受重5吨以上的重物;如果用20万根头发编成一根发辫,则可承重20吨。听起来似乎很有些不可思议,我们可以精确计算一下“一发”到底能承受多少重量。

人的头发丝有粗有细,约在0.04~0.08毫米之间。这里取中值0.05毫米,而根据测量,一根头发丝被拉断时,大约需加力0.9牛顿;而若是比较粗的头发,如发径0.08毫米,拉断时需加力1.9牛顿,即人发的强度极限为380~460兆帕。而说到“千钧”,按唐代1斤合596.82克计,取头发丝的直径为0.06毫米,则可算出一根头发丝引千钧时所承受的拉力应为62.1×106兆帕。远远超出人发的强度极限10万多倍,这么看来,“一发引千钧”是一种语言学上的夸张。

当然,如果是很多跟头发编在一起结成发辫,如前所述,情况就另当别论了。根据周代的尺度,千钧约合7万牛顿;而秦到西汉,千钧约合7.6万牛顿;东汉魏晋,千钧约合6.5牛顿。按这个最低限度,据前引试验数据,以拉断一根头发丝平均要1.47牛顿的力计算,并假定各头发丝受力均匀,那么,千钧的力足可拉断四五万根头发。若以发径平均为0.06毫米计算,并设想发绳能编成密实无间隙的圆形截面,则它的直径约为13毫米。由此看来,一根辫子“引千钧”还是很有可能的——只要它们受力均匀。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夫妻二人登山游玩,丈夫不甚失足要坠落悬崖,妻子赶忙相救却使得自己也陷入危险,最后凭妻子的一头秀发缠绕在树枝上数小时,终为人所救。这时头发所能承受的重量,应该不比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那个数据差,也许这便是爱的伟大——赋予了头发真正的“千钧”之重。


春秋时期,神医扁鹊四处行走,为人解除病痛,留下了无数可叹可笑可省的故事,除了大家熟悉的讳疾忌医的蔡桓公,虢国太子经扁鹊手死而复生,也被人津津乐道。

其时扁鹊言:“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管窥天”这个成语,扁鹊是用来斥责虢国中庶子的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的。

“以管窥天”,语出见《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庄子·秋水》通篇气势宏大,充满了对大自然对宇宙的追求与向往,不屑用管窥天这样的小伎俩。因为通过竹管从小孔或缝隙里望向天空,总是范围有限,有如坐井观天一般,无法看到“天”的全貌。故而这个成语(也简作“管窥”)用来比喻人们见闻狭隘或看待事物、问题过于简单、片面。用于他人有着强烈的贬义。

而事实上,透视历史的真相,在没有望远镜的古代,古人就是“以管窥天”的——通过特制的管子,古人观察天体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9星象活动,并且曾达到很高的认识水平。

近代天文望远镜诞生于400年前,换句话说,古人在没有今天我们依赖的工具前已经面对着浩瀚的天空几千年。起初肉眼当然是唯一凭借,然而即便是最好的裸眼视力,也只能看到大范围的天象变化,要论各个天象的微小改变就力不从心了。聪明的古人于是发明了“管”:一般采用竹或者某种石材为原料,用以缩小观测范围以集中精力;逐步又发明了刻有尺度并能转动的仪器,其窥管也改用青铜铸造。

科学家李政道研究认为,观天是人类启蒙的文化,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创造神话之时就开始了观天——这既表达了对宇宙和谐美的向往,也反映了对神灵的崇拜与敬畏。

宇宙的神秘总能激发人类无尽的好奇心,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发展了科学的观测活动。李政道猜测当时已有较为“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能把天空中的固定点定位准确到零点几度。整个仪器安装在一个约15尺长的直圆筒柱上,筒柱中心有一个孔。当古人通过盘边的凹槽观测天空时,每个槽中有一颗亮星。但是这种猜想缺乏实证,历史真相如何,还不能妄下结论。

通过现代的科学实验证明,用管来观测天象,是有着其科学依据的。利用管的限制,可以除去侧光的影响,提高暗星的能见度,直接以肉眼看不见的八等星,通过这样的管子即可看见。而窥管的长度、粗细等具体尺寸若适当,效果则会更佳。

根据记载,中国古人使用的天体测量仪器主要有浑仪、简仪等;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主要则是浑象。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

浑仪的最基本构件是四游仪和赤道环。四游仪由窥管和一个双重的圆环组成。窥管便是前述中空的管子,作用类似于近代的天文望远镜,只是没有镜头。

双重圆环叫四游环,也叫赤经环,环面上刻有周天度数,可以绕着极轴旋转,窥管夹在四游环上,可以在双环里滑动。转动四游环,并移动窥管的位置,就可以观测任何的天区。赤道环在四游环外,上亦刻有周天度数,固定在与天球赤道平行的平面上。这样,就可以通过窥管观测到待测量的天区或星座,并得出该天体与北极间的距离,称“去极度”,以及该天体与二十八宿距星的距离,称“入宿度”。去极度和入宿度是表示天体位置的最主要数据。从中可以看出,窥管是浑仪中的重要部件。以管窥天,的确能窥到“天”。

随着时间推移,窥管也不断改进。宋代人沈括把窥管下端的孔径缩小、以便减少由于人眼挪动范围而造成的误差。到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更是把窥管的三边管壁去掉,只剩一条两头带着横耳的铜条,这样窥管就改称“窥衡”了。

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浑仪采用的是赤道坐标系统,比西方采用的黄道坐标系统要先进得多,今天已为各国天文台所广泛采用。

现在,人们还可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看到明代正统二年到七年(1437~1442)间制造的浑仪和简仪。

《二程遗书》卷十三中曰:“释氏说道,譬之以管窥天,只务直上去,惟见一偏,不见四旁,故皆不能处事。”而《文选·东方朔<答客难>》中更是说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鄙夷斥责溢于言表,岂知这只是其一。天空中繁星何止成千上万,若一一去观难免眼花缭乱,而以“管”窥我想窥之地、觅我想看之星,目不斜视,精力集中,就算“坐井观天”,又怎会没有收获,又怎会无所成?更何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哉。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一什么千什么的成语有哪些呀 有一个成语叫“什么不与什么为伍的”,谁知道啊?谢啦 有一个成语叫从什么不什么啊 有个成语叫什么不什么声呢! 日理万机容易老 皇上每天日理万机 还有句叫操什么 用日理万机造句 下一句是什么 日理万机,下句怎么说? 请 写出有带如字的成语 带如字的成语有哪些,带有如字的四字词语 带如字的成语有哪些? 四字成语第三个字有如的成语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妈妈的养育之恩”的诗句有哪些? 妈妈的养育之恩不能忘怀的诗句 关于养育之恩的名言警句 “千钧一发”蕴含了什么道理? “动如参商”蕴含了什么样的天文学常识? 持久的表现包含了怎样的道理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蕴含了怎样的的科学道理? 彻这个字怎么读,彻怎么念,彻怎么拼音,彻怎么组词 彻字的组词是什么 彻怎么组词 彻是不是多音字怎么组词 好的发扬光大的成语 比喻自己的东西在别的地方发扬光大是哪个成语好像 形容发扬光大的成语是什么? 把不好的东西找到优点并发扬光大是什么成语 带疑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带有不字的成语 带不字的四个字成语有哪些 带疑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取保候审快一年了还被逮捕但保证金没退怎么办 取保候审期间法院下了逮捕令被逮捕后保证金能不能立即退还 取保候审的保证金一般什么时候才退 取保候审一年了,案件终止侦查了,保证金怎么退 发扬光大的反义词? 光大反义词光大 发扬光大的同义词 类似发扬光大的成语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呀??? 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孔子主要的思想是什么 花生为什么是最好的下酒菜? 中国人喝酒为什么喜欢用花生米做下酒菜 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喝酒时要吃花生? 为什么喝酒得用花生米 描写误会的成语 形容误会的成语 关于“误会”的词语 形容误会 成语 雅俗共赏造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