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1、魑:读chī;〔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如“魑魅魍魉”(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2、魅:读mèi;形声。从鬼,未声。本义:迷信传说中的精怪,如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
3、魍7a64e58685e5aeb9362魉:读wǎngliǎng;名词,传说中的一种鬼怪。
4、魃:读bá;指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
5、鬾:读jì;指传说中的小儿鬼。
6、魊:读yù;意思是国鬼,一国最有名的冤死者。
7、魖:读xū;指能使财物虚耗的鬼。
8、魈 :读xiāo;(1)弥猴的一种,尾巴很短,脸蓝色鼻子红色,嘴上有白须,全身呈黑褐色,腹部白色;多群居;(2)传说中山里的鬼怪。
9、鬽:读mèi;同魅。即魑魅,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山泽的鬼怪。
10、魁:读kuí;作名词时,形声。从斗,鬼声。意思是汤勺,调羹;或小丘;作形容词时,意思是居第一位的。
11、魓:读bì;为斗星名。
12、魌:读qī;古时打鬼驱疫时扮神者所戴的面具。
13、鬿:读qí;北斗七星加第六星旁的一颗星和北斗勺端的招摇星。
14、魕:读jī;古同“𩴪”,意思是祭祀鬼神以求福佑。
15、魆:读xū;用于“黑魆魆”(形容黑)。
16、魒:读piāo;古星名。
17、魐:读gān;古同“尴”。形容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神色、态度不正常。或读jiān。
18、魀:读gà;古同“尬”。或读jiè 。
魁:【拼音】:kuí
魑:【拼音】:chī
魅:【拼音】: mèi
魍: 【拼音】: wǎng
魉: 【拼音】:liǎng
魆: 【拼音】: xū
魈: 【拼音】: xiāo
魃: 【拼音】: bá
拓展zd资料
魑魅魍魉是版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ī mèi wǎng liǎng,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魁kuí:为首的,居第一位的:高大。
魆:xū:能使人财物虚耗的恶鬼。
魈xiāo:弥猴的一种,尾巴很短,脸蓝色鼻子红权色,嘴上有白须,全身呈黑褐色,腹部白色;多群居;传说中山里的鬼怪。
魃bá: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
魑:chī 魅:mèi 魍:wǎng 魉:liǎng 魃:bá 魈:xiā百o 魁:kuí
结合“鬼”字以外的另外度半边来记音吧,汉字这个规律有时候还是用得通的。
魑、螭这些都读chī
鬼未=魅 wei 和mei 读音问接近
鬼罔=魍 罔、惘这些都读wang
鬼两=魉 这个答不用说了内吧,两就读liǎng
魃 这个和“拔”右边同形
魈 这个读“肖”的音
魁 这个单列出来可能就懂得读啦,比较容常见,魁首就是这个字。
1、魁:【读音】:kuí
2、魑:【读音】:chī
3、魅:【读音】: mèi
4、魍:【读音】: wǎng
5、魉:【读音】:liǎng
6、魆:【读音】: xū
7、魈:【读音】: xiāo
8、魃:【读音】: bá
扩展资料
【词语释义】
一、魁:
◎ 为首的,居第一位的:~首。罪~祸首。~星(a.北斗星中第一星,又第一星至第四星的总称;b.中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元。夺~。◎ 高大:身~力壮。~梧。~伟
二、魑魅魍魉:
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处】《左传·宣公三年》
注:《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罔两即魍。
三、魆:
能使人财物虚耗的恶鬼。《文选·扬雄〈甘泉赋〉》:“属堪舆以壁垒兮,捎夔魖而抶獝狂。”李善注引孟康曰:“魖,耗鬼也。” 宋黄庭坚《金刀坑迎将家待追浆坑十馀户山农不至因题其壁》诗:“穷乡阻地险,篁竹啸夔魖。” 清厉鹗《汪为山亦赠予厌胜钱拓本续装手册更为赋诗》:“转瞬领军屋,锁涩集夔魖。”
四、魈:
一种山中之鬼,其形体如被习称为“豆芽”的小儿,头大身小,且只有一条腿。说明:这种鬼的体形状如蝌蚪。
山魈。山中精怪 [demon in mountain] 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晋· 葛洪《抱朴子·登涉》又如:魈魅(即魈鬼。鬼怪)
五、魃:
魃:关于旱魃的形象在《神异经》中记载:“长三四尺,袒身,两目顶上,行走如风,名曰魃”。
第一种说法:魃是黄帝的女儿。
第二种说法:魃原来是天上的神女,因黄帝在涿鹿之战e68a84e79fa5e98193335召来打败蚩尤后能量耗尽而无法回到天上。
第三种说法:魃是道教法师用僵尸经过修炼而成的。以求雨为名骗当地百姓钱财用的妖怪。百鬼夜行排行三十二。日文记载:是天照大神,又叫做旱母,面似人,身似兽,一手一脚,跑如风,一出现就会持续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