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主要是三家分晋.
还有秦的进来一步的西扩.这为和六国对抗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实这也是秦本身在地理源上的优势,他可以向西扩大领土而同时不会和诸侯发生冲突.而六国百的发展度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同时三家分晋导致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分裂,虽然赵齐先后又问实力和秦对抗.但是分家不管怎么说都导致六国作为一个整体答的战斗里大大下降.
1、从正面来说:百
小国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只剩下7个大国(战国七雄),有利于产生一个大国,使国家重度新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流动频繁,也是我国思想大发展的时期,中国绝大多数的思想(例如儒家、内道家、法家、墨家)都出自春秋战国。
2、从反面来说
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遭受了战争的灾难,例如长平之战容,赵国大军均被坑杀,所以战争给人民的苦难是难以想象的。
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春秋争霸,诸侯国众多。而到战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统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篇幅所限,春秋战国各写一战例。
春秋
城濮之战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陈留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
楚自十五年(前638年)在泓水之战击败宋军后,积极谋划北进。十九年冬,楚成王发兵围攻宋邑缗,继而配合鲁军攻占齐谷邑。次年,楚成王.亲率以令尹子玉为主将的楚军及郑、蔡、陈、许等国军队围攻宋都商五(今河南商丘南),大有入主中原之势。宋成公遣大夫公孙固赴晋求援。晋文公听从其属下建议,决定以此为契机,发兵击楚,求霸中原。鉴于楚联军实7a64e59b9ee7ad94331力强大,为避免与其正面交锋,晋文公采纳大夫狐偃之计,决定进攻楚之与国曹(今山东定陶西北)、卫(今河南北部一带),迫使楚军北上援救,以解商丘之围。二十一年春,晋文公率军东进,向卫借道攻曹,遭拒,遂转而南下,自卫西部棘津(今河南淇县南)南渡黄河,侵入曹国,继而挥师北上反攻卫国,取五鹿邑(今河南清丰西北)。三月,曹都陶丘被晋军攻占。晋军连克曹、卫,原欲引诱楚联军北上以解商丘之围,然楚成王不为所动,反而加紧进攻商丘城。宋成公再度遣使赴晋军告急,使晋文公陷入进退两难之境。若置宋于不顾,则晋必会在诸侯面前威信扫地;若南下救宋,又恐难敌强大的楚联军。鉴于此,晋文公采纳中军主帅先轸的建议,指使宋国以财物贿赂齐、秦两强,请两国出面劝楚撤兵。同时,晋分曹、卫之地予宋,以坚定其抗楚的决心,并以此激怒楚国。果然,楚拒绝齐、秦之调停,致使两国怒而发兵,形成晋、齐、秦三强联兵抗楚的局面。楚成王见中原局势发生逆转,深恐秦军乘机南下,攻其后方,遂率部分军队自商丘回撤至楚北部的申(今河南南阳北)。同时,成王令楚大夫申叔撤离齐谷邑;令子玉释商丘之围回撤,以避免与三强之师决战。但刚愎自用的子玉不甘心就此放弃指日可得的商丘城,遂向晋提出晋使曹、卫复国,楚解商丘之围的建议。已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晋文公为诱使楚军北上决战,采纳先轸之计,私下应许曹、卫复国,使两国叛楚从晋,并扣留楚使宛春,以激怒子玉。子玉中计,不顾楚成王的告诫,忿然率围商丘之师北上,寻求与晋军决战。为争取政治及军事上的主动,晋文公令晋军向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其流亡在楚的“避君三舍”的许诺,又避开楚军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子玉求战心切,率军穷追不舍,致楚军陷入孤军深入的不利境地。四月初一,晋联军与楚联军相峙于城濮。次日晨,两军相对列阵。晋军部署为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副将;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副将;中军以先轸为主帅,却縠为副将。楚联军以左、中、右的阵势排列:左军由子西指挥;右军由子上指挥;由楚军精锐组成的中军则由子玉亲自统率。战斗开始,晋下军副将胥臣命部下将战马蒙上虎皮,率先向由陈、蔡军组成的敌右军发起攻击。战斗力薄弱的陈、蔡军一触即溃。尔后,晋上军主将狐毛在其战车上竖起两旗稍退,佯作主将后撤。下军主将栾枝亦命士兵以战车拖曳树枝奔驰,扬起尘土,制造晋军后队逃跑的假象。求胜心切的子玉下令全军出击。楚左军在攻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先轸、邵溱即以中军公卒对楚左军实施侧击;狐毛,狐偃亦率上军进行反击。在晋军夹击下,楚左军大败。子玉见左、右两军均已溃散,急令中军停止进击,率残部退回楚国。不久,子玉引咎自杀。
点评:此战,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反观楚军,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如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此外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也导致了惨败。城濮决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
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大将军白起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歼赵军的大规模歼灭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四十九年(前266年),范睢代魏冉为秦相后,实行其“远交近攻”战略,认为“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战国策·秦策三》),力主先攻韩国。自五十一年始,连年向韩进攻。五十二年攻占南阳(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五十三年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韩本土与上党郡之联系,韩桓惠王被迫献上党予秦以求和。上党位于太行山西侧,秦得此郡,在战略上可形成夹击赵国的有利态势。但郡守冯亭不肯降秦,将该郡17县献赵,企图使赵韩联合共同抗秦。五十五年初,秦昭襄王派一部兵力攻韩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牵制韩军,使其无力援赵;同时命左庶长王龁率主力攻取上党。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将率军增援,进至长平,与上党败退至此的军民汇合。赵前锋与秦先遣部队初战失利,裨将茄战死。六月,秦军发起进攻,先攻下两障城、俘四尉。七月,又攻破西垒壁、俘二尉。
廉颇鉴于连战失利,遂采取筑垒壁固守、伺机反击的防御战略。秦军出国远征,利于速决,难以持久。范雎遂派间谍入赵制造流言,说廉颇不是虑,即将降秦,秦惟惧赵奢之子赵括为将。同时盛待赵王所派求和使者,使各国诸侯误认秦、赵已和,动摇齐、楚救赵决心;并暗割垣雍(今河南原阳西)于魏,诱其不援赵国。赵孝成王本已疑心廉颇怯战,闻流言后,拒绝了蔺相如及赵括之母所提赵括不适于统兵的谏言,改令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廉颇为将。秦王得知赵军易将,即任白起为大将军,至长平指挥作战,并下令有泄白起为将者斩。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规定,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既设阵地,然后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赵军进攻,白起命秦军败退。赵括不查虚实,小胜之后,误认秦军士气不高,遂亲率主力发动总攻。赵军进至秦军营垒时,被阻于坚壁之前。赵军多次攻击,均未奏效;白起即指挥预先部署于两翼的2.5万奇兵,迂回至赵军背后,切断其退路;同时另以5000精锐骑兵,插入赵军垒壁间,断其联络。赵军被分割为各自孤立的两部分。赵括所率主力,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秦又派出轻兵猛攻。赵军作战不利,被迫就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军。秦王自河内征发15岁以上所有男丁,增援长平,阻绝赵援军和粮食。至九月,赵括部已绝粮46日,发展至偷相杀食的惨境。赵括组织四队士卒多次突围,均被秦军击退,便亲率精兵突围,亦告失败,并被乱箭射死。赵军主将阵亡,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完全丧失斗志,40万军民皆降于秦军。白起认为,“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史记·白起列传》)。遂以欺诈早段,将其坑杀,仅放回年少者240人。连同战斗中所杀,秦军共歼灭赵军45万,自己也死伤过半。
点评:此战,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赵括则是纸上谈兵,在作战指导上,不察战场实际情况,轻率发动进攻,又未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后方联络,是赵军被全歼的主要原因。而白起能针对敌方弱点,先诱敌脱离既设工事,再分割、包围,俟其饥疲,一举歼之,反映了战国时期野战指挥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长平之战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白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之成为继孙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