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淮南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百不能相容。”
“兄弟二人”:指的是汉孝文帝和度淮南王刘长
“不相容”:是说汉文帝害容不下这个兄弟,最后害死了他
故事梗概:汉文帝时期,淮南王刘长在其淮南国知中总是做些小动作(像僭越礼法,用皇帝的仪仗一类的事),于是汉文帝道就把他抓起来了,本来可治罪可不治罪,而且当时也有人指出过这个淮南王是个急性子,治他罪等于要他命。但汉文帝还是回把淮南王流放蜀地,结果淮南王在半路就气死了。人们就觉得汉文帝是故意答要弄死他这个兄弟的,就编了这个民谣来讽刺他。
“一来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语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集解汉书音义曰:“尺布斗粟犹尚不弃自,况於兄弟而更相逐乎.”瓒曰:“一尺布尚可缝而共衣,一斗粟尚可舂而共食也,况以天下之广而不能相容.”……意思是即使天下仅有一尺布,也还可以把它百缝制成衣服,大家一起来穿;即使天下仅有一斗谷粟,也还可以做好了大家一起来吃.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文帝之弟淮南厉王谋反事度败,被徙蜀郡,途中“乃不食死”。“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日:“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裴驷集解引《汉书音义》曰:问“尺布斗粟犹尚不弃,况于兄弟而更相逐乎?”瓒曰:“一尺布尚可缝而共衣,一斗粟尚可春而共食也,况以天下之广而不能相容。”答喻兄弟相残。唐李商隐《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二十韵》:“斗粟配新声,娣侄徒纤指。”
【注】淮南厉王:汉高祖刘邦少子,名长,死谥厉。
方寸间意思是:“方寸之间”。
方寸间一词出自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创作的《箜篌谣》,《箜篌谣》是一首乐府诗。此诗前四句用比喻言交友须慎重,并从正面列举贵贱结交而心不移之典范;
中间四句从反面列举兄弟尚不容的事例;末十句直接表达诗人对结友不易的看法。全诗用古辞铸新意,其间议论层层推出,条理井然,虚实相间。
《箜篌谣》是古乐府旧题,李白此诗是借用旧题名而作。今人裴斐认为不知此诗作于何时。但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将此诗系于至德二载(757年),乃李白在浔阳狱中所作。
扩展资料:
原文如下: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译文:
要想升天飞仙,千万不e5a48de588b67a64336要骑龙,要想游历河川,千万不能骑着老虎。朋友相交应不分贵贱,就像东汉的严陵和光武帝一样。
可惜周公执政时是如此的贤明,管叔和蔡叔为什么还苦苦相逼,不能相容呢?汉代歌谣中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汉文帝却容不下淮南王,将他流放。骨肉兄弟尚且如同路人,我要结交的知己哪里会有呀?朋友虽然表面上亲密无间,可是心却如同隔着千重山、千重海。和他们相交时,就像面对着九疑山一样,让人分不清真假,茫然找不到边际。
许多花长在一个树枝上,必然会早早凋谢,桃李开花虽然很美丽,但不如松柏能四季常青,朋友也是一样。管仲和鲍叔牙这样彼此信任的朋友早已死去,不知道后世还有没有人像他们一样,结交朋友能够贵贱不相移。
汉文帝是因为周勃等大汉功臣的拥立才坐上这大汉的帝王之位,当时刘邦的儿子只有他与刘长还在世,吕后去世后,周勃等人诛杀诸吕后,凡是跟吕后家族有关的都被清算,刘长虽然是刘邦的儿子,但是因为他是吕后一手养大,所以他才痛失帝位,汉文帝知道这个弟弟刘长不比自己差,所以他才特别顾忌自己这个弟弟。
刘长是刘邦第七子,他自幼便由吕后抚养长大,所以吕后对他很有感情。吕后掌权后,对待刘邦的儿子不是杀就逼,最后刘邦的儿子们除了刘恒因为要在北方为吕后抵抗匈奴以外,就只有刘长还安然健在。当时吕氏被推翻后,刘长也是帝位的竞争者,可惜就是因为吕后曾经抚养过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2他,于是他便被这些功臣排除在帝位之外。
所以刘长是非常恼怒的,因为刘长这个也非常有才干,他除了是吕后养大这一点,其实他各项能力都不比汉文帝差,与帝王失之交臂,刘长非常郁闷。虽然汉文帝继位后对待这个弟弟有所顾忌,但是在待遇上面汉文帝对弟弟刘长还是不错的,可惜刘长太不甘心了,而且他在封国有实力,因为不甘心的野心促使着他不断挑战汉文帝的威严。
当然汉文帝不可能与刘长像以前那样兄友弟恭,毕竟是争夺过帝位的,后来刘长联合匈奴反了汉文帝,汉文帝早有准备毫不费力就捉拿了刘长,刘长一生就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