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解释
不声不响 : 不说话,不出声
不伦不类 伦:类。既非像这一类,又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
不愧不怍 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不言不语 言:讲,说。不说话,闷声不响
不闻不问 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不过问
不生不灭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
不声不吭 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塞:堵塞;止:停止。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不三不四 形容不正派或不象样子、不伦不类
不僧不俗 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不仁不义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残忍
不揪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不干不净 净:洁净。指粗俗,下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2流。淫乱的婉辞
不尴不尬 不:助词,无实际意义;尴尬:不自然。不明不白,形容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
不当不正 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
不得不尔 得:能;尔:如此。不得不这样
不存不济 支持不住,受不住。形容半死不活的样子
不什么之什么的成语如下:
不时之需、不白之冤、不速之客、不败之地、不臣之心
1、不时之需
【解释】: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我有一斗酒,藏了很久,以等待您不时之需
【示例】:粮食要有充分的储备,以应~。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表示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需要
【近义词】不时之须、备而不用
【反义词】一定之规
2、不白之冤
【解释】: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译文:元咺出逃,不是贪生怕死,确实要为太叔伸不白的冤屈罢了!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好人被冤枉
【近义词】屈打成招、沉冤莫白、覆盆之冤、含冤负屈、负屈含冤、复盆之冤
【反义词】真相大白
3、不速之客
【解释】: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出自】:周姬昌《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文:来了三个不请自来的客人。主人殷勤地接待他们,尊敬的结果吉利
【示例】:这样出乎意外的~,却受着了真正是由衷而出的恳切的欢迎。 ◎郭沫若《海涛集·跨着东海》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没有邀请的人
【近义词】不招自来
【反义词】非请莫入、特约嘉宾、不辞而别
4、不败之地
【解释】: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军形》:“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译文:善于作战的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去了敌人的失败的原因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用于处于优势
【近词】百战不殆、百战百胜、所向无敌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
5、不臣之心
【解释】: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出自】: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外托公义以答拒之。”《晋书·周处传》:“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636f7079e799bee5baa6365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译文:这时袁术暗中有不我的心,不利于国家有长主,表面公义来回答的抵抗。”《晋书·周处传》:“听说王敦有不我的心,访问经常切齿。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阴谋,所以最后访问的时候不敢做坏事。
一丝不苟
一文不名
一毛不拔
一蹶不振
一窍不通
一言不发
一文不值
【不拔之策】不拔:牢固不可拔除,即不可动摇;策:计策。稳妥百可靠的计策。
【不便之处】指不方便的地方。
【不败之地】原意度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不变之法版】不可改变的法则。
【不宾之士】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形容以主人权翁的面目出现的人,敢于提意见,提建议。现多指实事求是,不客气、不虚伪的正直人士。